April, 2012的文章

流言終結者 #11:「讓我們來想想該怎麼創新…」

April 18th, 2012

若要說到最常被初創業者誤會的一個字,那大概非「創新」莫屬。事實上,我甚至會說整個台灣,從政府到科技產業,絕大多數人都錯的嚴重。在這些人的眼中,創新的重點是「新」,也就是「有沒有人想到過」或是「有沒有人做過」,或者說對他們而言,「創不創新」幾乎可以和「能不能申請專利」畫上等號。

問題是,如果你有機會跟一些「成功」創業家聊聊他們的故事,你會發現,沒有一個人會跟你說:「我們全心全力的去創新,結果做出了這樣成功的產品。」相反的,大部分的故事聽起來像這樣:「我們本來在經營一個公益集資平台,從那邊,我們發現大家很喜歡在網路上集體做事情,因此決定試試看讓這些人一起買東西,結果反應非常好,於是才一步步有了今天的這個生意。」(*猜猜這是誰的創業故事?本文的最後有答案。)

你聽出來中間的不同的嗎?沒錯,成功的創業家根本不在乎他們在做的事情「創不創新」,要如何「創新」,他們甚至根本不管這件事情有沒有人做過。這些人一心一意想的,是如何做出一個更受消費者喜愛、在市場上更成功的產品。如果剛好因此發明了什麼,那也只是碰巧,而不是目的。

Facebook 的創業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社群」這個概念,在 Facebook 之前不知道已經被想到、做過幾萬次了。從 90 年中的第一次「達康時代」,我們就有過 Classmates.com,之後還出現了 Friendster、Myspace,甚至連 Google 都有自己的 Orkut。如果要從「創新」的角度去想,那 Facebook 根本就是一個舊到不行的老點子。

但 Facebook 的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在想的根本不是「創新」,他一開始想的,只是要解決哈佛校園沒有製作「同學名冊」(Yearbook),學生無法認識彼此,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 19 歲的大男生從早到晚在想什麼?當然是想要認識女生啊!

但是從那裡,Facebook 像是有了自己的生命一樣。其他學校的學生開始要求要加入這個網站,馬克和他的朋友們只好想辦法去籌錢、買伺服器,然後一批一批學校的慢慢開放。他們發現人們每天浪費很多時間去一個個打開朋友的個人檔案,為的只是要檢查有沒有新照片,所以做出了 Facebook 著名的首頁「動態新聞」,這個一開始大受討厭,但後來大受歡迎的功能。他們看到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Myspace 被新聞集團買走後,開始把第三方應用開發商一個個鎖在門外,所以決定要開放平台,張開雙手歡迎這些加值夥伴。從那裡長出了一整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社群遊戲」產業,也因此讓 Facebook 找到了穩定的營收來源。

對,這個過程中有太多的創新,但這個過程中也沒有人在想創新。或者說創新,根本只是創業者不斷嘗試如何更有效率的幫消費者解決問題、做出更受喜愛的產品、找出更穩固的商業模式的過程,所產生出來的副產品。至於這中間用的是新方法,還是舊方法,是從別的公司、產業偷來的技巧,還是靈機一動想出來的解方,對他們而言一點都不重要。只要能夠做出更成功的產品,管他是創新還是山寨,黑貓還是白貓。

也就是說,如果你一心一意想要創新,那不但不會增加你成功的機率,根本還會侷限了你能夠做的事情。你要想的,是如何幫人們解決一個「很痛」的問題,依照定義,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一些更好的方法非出現不可。至於那創不創新,就留給看戲的人們去決定吧!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即將截止

*謎底揭曉:這就是當紅團購服務 Groupon 出現的經過。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 年 3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fredarmitage, CC License)

創業者不能不會的 –「Leverage」

April 17th, 2012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

一位優秀的商人傑克,有一天告訴他兒子。

傑克:我已經決定好了一個女孩子,我要你娶她。
兒子:我自己要娶的新娘我自己會決定。
傑克:但我說的這個女孩可是比爾蓋茲的女兒喔!
兒子:哇!那這樣的話………

在一個聚會中,傑克走向比爾蓋茲。
傑克:我來幫你女兒介紹個好丈夫。
比爾:我女兒還沒想嫁人呢。
傑克:但我說的這個年輕人可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喔!
比爾:哇!那這樣的話……….

接著,傑克去見世界銀行總裁。
傑克:我想介紹一位年輕人來當貴公司的副總裁。
總裁:我們已經有很多位副總裁,夠多了。
傑克:但我說的這個年輕人可是比爾蓋茲的女婿喔!
總裁:哇!那這樣的話……….

當然這只是一則博君一笑的寓言,但故事結尾,作者巧妙的下了一個結論「生意,就是這樣談成的」(翻譯選自)。也當然這世上的生意不是都這樣談成的 (哪有天天過年這麼好的事),不過這個故事的背後,是一個創業者都必須要懂的觀念,那就是「Leverage」。

給我一根棍子、一個支點,我將舉起地球。–阿基米德

根據定義,創業者通常是資源較匱乏的一群。但你卻又想要挑戰最大、成長最快的市場,所以你就必須給自己一個支點,才有機會真的舉起些什麼。而這個支點,就是所謂的「Leverage」。

剛結束的「appWorks Demo Day #4」最好的例子。如果你是單獨一個團隊創業,很多時候不要說簡報,連要跟創投說上兩句話都有困難。但是當你跟其他 20 幾個團隊一起辦一個 Demo 活動,當場吸引來了上百位創投,還外加上千位的產業先進。這就是 Leverage,20 幾個團隊互相以對方為支點,最後撐起整個產業。

這也就是為什麼通常第一、第二個客戶,你不會跟他收錢,因為你在找的不是營收,你在找的是 Leverage。當 HP 已經在你的網站上下廣告,那你就有機會把 Epson、Dell、Acer、Asus 各個擊破談下來。這也是為什麼你要對你的第一個投資人好一點,因為有了他這個 Leverage,你才有機會談下接下來的投資人。

而找 Leverage 也不只用在尋求「外部資源」時,在內部營運上,你也必須要有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你每接一個專案,就要多找一些工程師,接不到案子,就必須讓人走路,這樣的商業模式當然完全沒有 Leverage。相反的,如果你的營收成長遠比成本成長快,使用者成長也遠比團隊成長快,那你的公司就有極大的 Leverage,因為很有可能,你將可以用相對少的資源撐起整個市場。

所以你不能不找到你的 Leverage,創業者最重要的朋友。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即將截止

(Photo via drspam, CC License)

創業 MBA:你該募多少錢?

April 16th, 2012

歡迎來到「創業 MBA」系列,這是一個本網誌新開的單元,主要將圍繞在過去比較少聊到,但卻是創業者不能不知道的財務、會計等等有關「數字」的知識。按照慣例它將是一個邊發射邊瞄準的過程,我只有一個大方向,歡迎大家提出未來希望覆蓋的題目。

上次的「創業 MBA」聊到估值,和 Pre-money Valuation + Money = Post-money Valuation 這個重要的公式。這公式裡其實隱含有一個很重要的變數,那就是「Money」,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它是如何被決定的。

神奇的 18 個月

Money 代表著你要募多少錢,而決定這個數字最重要的因素,由其對早期團隊來說,是資金的需求。我們通常建議團隊們用 18 個月的營運成本來估算這個數字,因為 18 個月是一個比較好的平衡。如果用 12 個月去估,萬一抓得太緊、募得太少,那很有可能半年後創辦人又要出來募資,沒辦法專心在創業之上,這對公司來說是一個損失。如果用 24 個月,那等於是用現在的估值去募 2 年後需要的資金。但兩年後如果事情順利,公司的估值應該至少要是現在的 4-10 倍,這背後代表著不需要的稀釋,對創業者來說也是一種損失。因此,取中間的 1.5 年是個比較好的平衡。

關於財務模型

當然,身為創業者,我們大多早已養成「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的習慣,所以突然要我們去抓 18 個月要用的資金,一時之間還真的不知道要從何抓起。這裡面有幾個重點:1. 你在找的不是唯一解,而是一個「範圍」;2. 它不需要是完美的,也不會有人逼著你一定要按照這個預算表去執行,創業團隊最重要就是靈活,當然不能被一個財務模型綁死;3. 成本的增加應該要比營收/毛利的成長來得慢,否則就犯了過早規模化的毛病。

實作

實作上,要建立這個財務模型,有好多種方法。有些人會把人事、租金、營運、行銷,通通都攤開來預估,不過我更喜歡直接用「人員薪資 x 乘數」這樣簡單的模型。以台灣的公司來說,端看你所處的產業,這個乘數大約會介於 1.3 ~ 2.0 倍左右。接著,你只需要經過以下面三個步驟,就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 Money 範圍。

  1. 建立底線:你需要知道在完全沒有營收、團隊也不成長的情況下,你需要多少錢活過 18 個月
  2. 建立積極情境:假設寬鬆的擴張團隊,但營收卻沒有進來,18 個月你會花多少錢
  3. 加入淨毛利成長預估:假設有些營收進來,則扣掉銷貨成本後,18 個月的總資金缺口會有多少

以上述我建的這個簡單模型來說,這個創業團隊至少需要募 800 萬台幣左右。如果營收能按預期進來,那有 1,100 萬就能夠支應他們想要的成長。而如果營收進來的速度不如預期,或是創投的興趣很高,那能夠募到 2,000 萬是最好的情況。 接著他們可以視創投願意給的 Pre-money Valuation 以及自己能夠接受的稀釋比例,來調整並決定最後要募的 Money。

以上,希望有幫助到你們了解如何決定 Money 的大小。如果你需要上述的 Spreadsheet,版權沒有,歡迎盡情取用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即將截止

(Photo via thomashawk,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