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012的文章

Instagram:Facebook 的 YouTube 時刻

April 10th, 2012

全美媒體昨天晚上完全陷入瘋狂,因為 Facebook 突然宣布以 10 億美金的天價買下了 Instagram,一個非常受歡迎的行動照片分享 App (中文參考 Inside)。這個消息令人震驚的有好多面相,首先,去年六月 Facebook 才被挖出正在做自己的 Photo App,而且所有的畫面都被貼了出來,但這個 App 後來並沒有正式出爐,現在看來也將永遠胎死腹中。

再來,Instagram 上周四才在 Sequoia 主投下,以美金 5 億的估值做了一輪 5,000 萬的增資 — 沒錯,這些幸運的傢伙在四天內就賺了 2 倍,而且換來的是一堆即將 IPO 的 Facebook 股票。這表示在增資前 Instagram 就正在跑「雙軌策略」(Dual Track),只是剛好兩條列車幾乎在同一個時間到達終點。

最後,Mark Zuckerberg 也親自在他的個人塗鴉牆宣布這個消息,並且強調未來他會讓 Instagram 獨立運行,同時灌注以 Facebook 的力量讓這個 App 更成功。聽起來很耳熟,沒錯,就像 Google 當初買了 YouTube 一樣。仔細想想,這兩個案件有非常多的共同點:

  • 都是第一次買 10 億美金以上的公司
  • 都是第一次還買已經有一堆使用者的服務 (Instagram 估計有超過 3 千萬)
  • 被買的都很燒錢,且短時間內不可能賺錢
  • Google Video 與 Facebook App 都 (還) 沒有輸很多
  • 都讓買的人可以在新領域成為穩固的領先者
  • 未來都將維持獨立運作
  • 買來的服務與母體有強大的加乘效應

以 Google 的紀錄來說,2006 年的 YouTube 的一役宣告了「Google 企業」的到來,那之後 Google 就很少靠自己的力量生出強大的產品,除了 Chrome 以外,近年來 Google 的「全壘打」多半是靠買來的:Android、DoubleClick、AdMob、Google Voice (Gizmo5)… etc.

雖然 Mark Zuckerberg 在他的宣言上說 Facebook 將來應該不太會做出類似的購買,甚至有可能完全不會,但我倒認為有些門檻跨過去了就回不來。當整個組織發現有些東西用買的比自己做快,而且外面較 Lean 的團隊創新能力也較強時,你只能把它買下來或等著被取代,這是一個沒辦法抗拒的驅動力。

接著你就想到在 Mobile Social 方面,據說用戶破億且不斷成長的 Whatsapp,又是另一個威脅著 Facebook 地位的創新者,或許他們就是下一個目標。當然,由 CjinTempo 出品的台灣之光,剛剛突破 20 萬下載Cubie Messenger,也在這場追逐當中。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即將截止

創業的 Delta

April 9th, 2012

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團隊們的畢業典禮,appWorks Demo Day #4 終於在上周五圓滿落幕。在現場爆滿的創投、貴賓的注目下,這次有 24 個團隊輪番上陣展現了他們過去半年的創業成果。以當天的掌聲與笑聲來判斷,這場演出還算成功,不少創投朋友也跟我說他們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錯過的人可以在 TechOrange 上找到錄影重播)。

接下來當然我們會開始看到一些心得、評論 (e.g. 賽維拉柯南fOx、、CherylTom’s IT、 Go! Sport),或許會說某些服務很有創意,或許會說某些東西還太簡陋,我覺得這些都是很好的討論,對於創業者來說,鼓勵與批評都是他們進步的動力。

不過我今天想提出的,是大家在看創業團隊的時候,看到的應該是他們的「Delta」,而不是現在的樣子。所謂的「Delta」,就是他們進步的速度和幅度。根據定義,新創團隊比起成熟的公司,當然是比較遜的。所以當你拿成熟公司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當然有挑不完的毛病。問題是成熟公司未來的成長往往有限,但多數新創團隊卻是以驚人的速度在進步。

那個情況大概是長這個樣子。在左邊起點的時候,當你看到一個 Startup,由上往下看,會覺得他們看起來很遜,完全不值得一顧。但如果你持續的觀察他們,你會發現他們進步的非常快,比你自己還快很多。這時候如果成熟公司不能趕快做些什麼,重新找回成長的動力,那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會被新創公司超越,而且一去不回頭。從早期 Google 取代 Alta Vista、後來的 Facebook 超越 Myspace,一直到近期的 iPhone 打敗 Nokia,都是一樣的例子。

所以在你看新創公司的時候,要避免和成熟公司犯一樣的過錯,那就是用他們的現況去評判他們。相反的,你應該要看的是這些人的 Delta,他們進步的速度。而如果你是新創團隊,也不必在意你現在與大公司比相形失色。你應該要專注追求你的 Delta,只要你不斷的進步,就有機會某一天能超越領先者。

以上,與大家共勉之。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

(Photo via sbh, CC License)

資金,在創業者真正需要的時候

April 5th, 2012

Premature scaling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Jamie C. Lin

說到底我是認為創業者太早拿到創投的錢是一個詛咒,因為這件事情我自己幹過。2000 年,當我們創立碩網沒多久,就拿到了上億的創投資金 — 那是一個瘋狂的達康年代,大概跟這幾年的中國差不了多少。

「你們現在有錢了,趕快成長吧!」創投們說。

於是我們開始瘋狂的雇人,在一年之內,團隊從 20 人變成了 120 人 — 真的很瘋狂,大部分人只經過 30 分鐘的面試,明天就可以來上班了。那時候最有名的說法,是你今天不雇這個人,明天他就被另一個網路公司搶走了。反正進來之後還有三個月的可以試用,覺得不錯的就不能讓他跑掉。

問題是,我們根本還沒有找到商業模式。事實上,我們根本連 Product-Market Fit (PMF) 都還沒找到。所以一個已經有 120 人的公司,還要從原本的 B2C 電子商務 Pivot 到 B2B,再從 B2B 電子商務 Pivot 到內容管理、搜尋引擎、知識管理,最後才在專利、智財權管理找到我們的 PMF。那已經是兩年多後的事情。也就是說,在這兩年之中,我們幾乎是白白浪費掉 100 個人的人事成本,把好幾千萬的現金丟到水裡面,只因為我們太急著「成長」。

當然如果浪費掉的只是錢,那也就算了。但事實是當一個公司有 83% 的員工都是新來的,各自從他們原來的公司帶來各式各樣的文化 (讀為「陋習」),那身為一個原來的團隊,要適應「新公司」的不是他們,變成是你。你大概很難想像那是多麼痛苦的過程,當你在外面打拼、跑案子、談合作,想辦法幫公司找出路,回到家裡面卻已經有人開始搞黨派、爭權力、互捅,還捅你,在你們當初辛辛苦苦建立,目標是要改變這個世界的公司裡面。那,是非常非常痛的領悟。

當然,碩網的情況是極端,發生在一個百年難得一見的時空背景下。不過當我從創業者變成了投資人,我發誓我要成為一個真正幫忙的投資人,而不是讓創業者親身經歷我體會過的那些狗屁事。所以 appWorks 的投資哲學,是在團隊們找到 PMF 之前,透過育成計畫的輔導,幫助你更快找到它。而在你找到 PMF 後,真正需要資金去建立商業模式、規模化之時,再提供資本給你運用。

這當然會引來一些批評,認為我很小氣,創投那麼有錢,先給個幾十萬有多難,非要等到人家「成功」才要把錢掏出來。事實上,真的一點也不難,灑錢誰不會,問題是那樣的做法是不是真的有在幫創業者。況且如果你反過來想,假設事實證明我們的輔導是沒有價值的,那等到創業者「成功」之後,為什麼他要給我們投資?憑一只合約?那也太天真。如果你從這觀點去看,我們的做法同樣冒著一個很大的風險,因為我們必須要真的提供價值,才能贏得未來的投資機會。

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互動方式,甚至比 Y-Combinator 的模式還好。投資畢竟是一種關係,在還沒有充分了解之前,短短 30 分鐘的談話,就讓一個投資人成為你的股東,對團隊而言是一個極大的風險。相信我,好的投資人會帶你上天堂,爛的投資人會讓你比在地獄還不如,這點你可以問問所有網路圈的前輩,每個人都有數不完的故事可以告訴你。

不過當然,事情也不一定就是非黑即白。appWorks 育成計畫兩年來辦了四屆,我們也不斷的在嘗試、學習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在幫創業者。我們觀察發現,有一些參與育成的團隊,為了求生存,一邊創業,一邊還是接了一些跟核心業務沒有相關的外包案。這樣的情況,我們認為當然不利於創業成功。

所以從幾個月前,我們開始跟這些團隊們做一個新的實驗,由 appWorks 提供他們一筆小小的資金 (約 50-100萬),幫助他們可以不用擔心生活,專心在創業之上。由於我們把金額限制在核心團隊的生活所需,所以並不會帶來資金太過充裕的反效果,而參與這個實驗的團隊們也認為這筆錢有助於減少他們的困擾,讓他們有更多心思在做出市場想要的產品之上。

最後我們決定把這個服務,正式命名為「appWorks 種子投資計畫」,並且讓所有的 appWorks 育成的團隊都可以享用。重點它是一個「選配」,意思是我們不強迫參與育成計畫的團隊,都必須要拿這筆錢。畢竟它是一筆相對貴的資金 (你需要稀釋 6% 左右的股本),而我們的經驗是大多數來 appWorks 的團隊都希望能夠 Bootstrap,然後在日後用更高的估值去募「規模化」需要的資金。我們甚至會鼓勵所有團隊不要拿這筆錢,讓 appWorks 用六個月育成所提供的服務,去證明我們的價值,去贏得未來投資你的機會。

是的,本善創投基金要成立了,appWorks 再來會有一筆不小的錢可以運用,但在投資上面,我們還是會堅持當初的理念 — 資金,應該只提供在創業者真正需要的時候。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

(Photo via ejazasi,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