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文章

Hotmail 的創業故事

October 1st, 2012

若干年前,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 Hotmail,或許你還在使用,或許你早已轉投 Gmail 懷抱,但無論如何,身為一個網路創業者,你必須要了解 Hotmail 的創業故事 — 不,Hotmail 是微軟買來的,不是他們創造的。

某種程度來說,Hotmail 的兩位創辦人 Sabeer Bhatia 與 Jack Smith 可以說是 Web-based Email 這類型網路服務的「創始」者。當然從宏觀的角度看,Webmail 的發生是必然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但以實際的歷史來說,Sabeer 與 Jack 的 Hotmail 的確是第一個把這樣的服務搬到網路的企業。

但在 1995 年,當 Sabeer 與 Jack 這兩位前蘋果工程師一開始聚在一起時,他們想做的根本不是 Webmail。當時網路剛剛興起,瀏覽器逐漸普及,所以兩個工程師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可以透過 Web 來遠端管理資料庫 — 沒錯,雲端根本不是什麼新概念。

兩個人一開始先利用週末與下班的時間研發這個名為「JavaSoft」的網頁資料庫管理軟件,但他們發現了一件事情,就是在公司的防火牆後面,他們的 Email 軟體根本無法連結到外面的伺服器去發送與下載私人郵件,這讓他們之間的檔案交換十分困難,常常要把磁片傳來傳去,才能夠讓對方收到自己寫好的程式碼,或是把資料列印出來,才能交給對方。

這樣的情況維持了一陣子,直到有一天他們突然靈機一動,何不用瀏覽器來收發郵件,用網頁做一個 Email 系統,就不會被防火牆阻擋了。如果他們做出了這樣的系統,不但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世界上應該有千千萬萬人人也有類似的問題。

他們知道自己發現了一個驚人的點子,於是他們開始去向創投募資。但他們不想跟創投說 Webmail 這個主意,因為他們害怕驚動當時最大的網路公司 Netscape,一旦 Netscape 也做起 Webmail,那 Sabeer 與 Jack 這兩隻小蝦米就沒戲唱了。

所以他們拿著 JavaSoft 網頁資料庫的這個主意到處向創投募資,他們的手法是如果創投聽了這個很平凡的計畫,沒有馬上掉頭走人,還願意聽下去,他們才肯把 Webmail 這個更「殺」的主意與這個 VC 分享。

北美知名創投 DFJ 通過了這個測驗,於是 Sabeer 與 Jack 便與 DFJ 的頭號合夥人 Tim Draper 分享了他們的 Hotmail 計畫,Tim 一聽驚為天人,認定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立刻答應投資 30 萬美金讓 Sabeer 與 Jack 試著把這個產品開發出來。

但雙方終究在稀釋比率與估值上起了爭執,Tim 想要用 30 萬美元買下 30% 的新公司股權,也就是認定公司有 100 萬美金的 Post-Money 估值。但 Sabeer 與 Jack 認為那樣的估值太低,因此稀釋的股權比率過高。雙方你來我往,最後以 15% 成交,也就是 200 萬美元的 Post-Money。

但 Sabeer 與 Jack 不知道的是,雖然他們在第一輪的增資中爭取到「有利」的條件,但這卻讓 Tim Draper 鐵了心,一定要在日後第二輪、第三輪的增資中奪回他應得的利益。 所以接下來,雖然 Sabeer 與 Jack 曾經試著去向其他的創投募資,但每當新創投與 DFJ 聯繫,想要瞭解 Hotmail 的營運情況時 (這個行為叫做 Due Diligence,簡稱 DD),只想獨佔 Hotmail 的 Tim Draper 想當然耳會告訴新的創投 Hotmail 的狀況並不好,勸他們不要投資。所以終究 Hotmail 成為了 DFJ 的俘虜,後來的每輪融資只能任由 DFJ 決定他們的命運。

關於募資,拿錯投資人的錢比拿不到錢還慘。–May Kao, 優仕網創辦人

當然 DFJ 也不全然是邪惡的創投,雖然在增資與估值上佔盡便宜,但在實際幫助 Hotmail 上 DFJ 卻又非常積極,像是把他們投資的另一家 Email 公司,專門讓使用者分享郵件地址的 Rocketmail 介紹給了 Hotmail,互補的雙方並立刻展開了密切的合作。

不過這個合作後來也出了問題,由於所有的 Hotmail 新使用者,都需要向 Rocketmail 註冊他們的郵件地址,這讓 Rocketmail 發現了 Hotmail 有多麼的受使用者歡迎,眼紅之下,幾個月之後,Rocketmail  居然推出了自己的 Webmail 服務,轉眼間親密的戰友立刻就變成了敵人,而 DFJ 也成了夾在兩家投資組合中間,兩面不是人的創投。

就在這個同時,微軟找上門來了,他們很驚訝 Hotmail 居然能夠在短短一年內吸引並乘載 700 萬使用者,而微軟自己卻連 MSN  Mail 的 250 萬人都吃不消。微軟起初提議把 MSN Mail 委託給 Hotmail 代為運營,然而高層又擔心未來的關係問題,最後終於在幾次往返後,微軟終於用 4 億美金買下來 Hotmail。DFJ、Sabeer 與 Jack,都從這個交易中獲得了豐碩的報酬,而剩下的,就像他們常說的一樣,都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了。

所以要說創業者與創投間的關係,其實是相當複雜的,雖然互為股東與被投資企業,大多時候要互相幫助,但在少數時候,兩者間也會有利益的糾葛。但就像 Y-Combinator 的創辦人,也是我很敬重的投資人 Paul Graham 說的一樣,你的投資人再怎麼嚴格、自私,至少他在你最需要資金的時候,拿出錢來投資了你,那已經強過了絕大多數剩下見死不救的創投。

___

appWorks 與我們管理的 3.2 億「本善基金」,志在成為真正幫助創業者的創投,加入 appWorks 育成計畫,你有六個月的時間了解、觀察我們的一言一行,再決定要不要給 appWorks 投資。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歡迎你的加入

我再說一次:創業很難,請勿輕易嘗試

September 27th, 2012

昨天優仕網的創辦人 May 來 appWorks 演講,聊到最近創業風氣比較盛行,她劈頭就罵我,說都是我天天在網誌上叫大家去「追逐夢想」,講得好像創業很容易一樣。

這中間一定有什麼誤會,因為我明明就覺得創業非常難 — 我自己已經搞 13 年了,也不敢說有什麼成就,還經常在文章中分享很多觀念故事,努力的在跟大家說這件事情有多難。事實上,我查了一下,過去這三年多來,我總共發表了 657 篇文章,其中用到「夢想」這兩個字的,僅僅有 22 篇,但光是用到「很難」這兩個字,還不算「非常難」、「辛苦」等等的,就有高達 119 篇

無論如何,既然我自己覺得這很難,文章中也常常透漏它很難,但最後還會有人說我讓他覺得創業很簡單,那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最合理的解釋就是這些讀者本身是處於「無知樂觀」的狀態,基本上戴著偏光眼鏡在讀我的文章,自動過濾掉「很難」的部份,只留下他想看的「精采」、「刺激」。

所以,今天我要在這裡再鄭重重申一次:

創業很難,請勿輕易嘗試

創業很難,請勿輕易嘗試

創業很難,請勿輕易嘗試

創業很難,請勿輕易嘗試

創業很難,請勿輕易嘗試

從今天以後請不要再去跟任何人說 Jamie 說創業很容易,創業很難,白痴才會覺得創業很容易。

在我自己的經驗裡面,開始創業最好的方式,不是自己創業,而是加入別人的創業公司。1999 年那一次創業,我先以暑期實習生的身分加入了學長剛剛創辦的哈酷網,暑假過後,學長覺得我可以幫忙,就漸漸把我拉進了核心的團隊。所以我有榮幸一路跟著學長,一起向創投募到了上億的資金,接著經歷了哈酷轉型為碩網,從 6 個人長大到 120 個人,達到上億的營業額,然後代表碩網在中國成立分公司,看著公司成為一個健康、獲利的企業。

那是一個很棒的學習過程,因為我很早就加入了公司,所以可以學到非常非常多,但也由於我不是最主要的創辦人,所以很多責任是由學長一肩扛起,而我們可以在他的羽翼下面盡情的發揮。我也從他身上學到了如果有一天我要自己創業,身為一個領導人應該要注意的事情。

2006 年那一次創業,我本來是以顧問的身分在協助兩個 MBA 同學創業,想不到我們居然一下募得了 200 萬美金的創投資金,我也只好捲起袖子跟他們一起開始努力。那個經驗讓我學到了在美國、紐約創業的種種,如何當一個產品經理,如何做網路行銷、經營社群、開發 3D 遊戲等等非常寶貴的經驗。一樣,這次仍舊是我同學當老大,雖然我是公司的核心三人之一,但他扛下了更多的責任,我也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關於領導的教訓。

到我 2009 年離開 Muse Games 時,雖然從來沒有自己當過「主廚」,但我已經累積了 10 年的「二廚」歷練,貼身觀察了大廚這麼長的時間,也學習到了很多應該注意的事情。所以這次的 appWorks 終於是創我自己的事業,當然三年下來還是犯了不少錯誤,但如果沒有前面 10 年的累積,我想我絕對不可能可以站在現在這個地方。

這就是所謂 1 萬個小時的定律。創業的確是可以學習的,但就跟很多事情一樣,你大概要花 10,000 個小時才能學會。所以這個學費你可以選擇自己繳,或是先去當當別人的書僮,跟著老大先練到一定的程度,再看要不要出來挑戰自己的事業。

我自己的經驗是後者,我覺得這樣一路循序漸進,從小怪打起,慢慢累積,最後再挑戰大魔王,是比較務實的步伐。當然每個人的天資不同,但無論如何

創業很難

沒有個 1 萬小時,你很難有些什麼成就。夢想、熱情,那只是 1%,真正要成功,你必須有堅持、決心、努力、厚臉皮、打不死、餓不死、什麼都做、什麼都試,而且要準備好過那樣的生活三年、五年,直到你跨過死亡低谷為止。

這樣清楚了嗎?不要再說 Jamie 說創業容易了,我從來沒說過這種話。

___

如果你是已經跟著大廚一陣子的二廚,現在想要自己開間餐廳,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歡迎你的加入

(Photo via mathoov, CC License)

TeachersPayTeachers 創業,助老師販售自製教材,破千萬美金營業額

September 26th, 2012

昨天在北美有一則新聞,一位 43 歲的幼稚園老師 Deanna Jump 一夕成為百萬富翁。但她靠得不是中樂透,而是紮紮實實的在網路上銷售自己製作的教材,一份 8 元美金,目前為止總共賣了 16 萬份,創造了超過 128 萬美元的營業額。

哇,這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從小到大,我們都有碰過幾個很棒的老師,自己用心的準備了很多道具、教材,但他們除了因此贏得學生更多的喜愛,往往只是跟其他人一樣,領著公務員一般的薪水。當然錢不代表一切,但如果整個教育體系能夠獎勵這樣的老師,那我們會有更多用心的老師出現。而其他沒那麼有創意的老師,如果他們可以拿到這些厲害老師的道具,說不定也能把他們的孩子教得更好。畢竟教育大體不是一個競爭的行業,一個老師一次最多就只能教那麼多個孩子,當其他的老師也把其他的孩子教好,這並不影響這位老師的成就與地位。

而當你把這則新聞再看下去,就會發現這位 Jump 老師並不是上 eBay 這類傳統的 C2C (Consumer-to-Consumer) 平台賣她的教材,她上的是 TeachersPayTeachers,一個專門讓老師與老師交流,然後可以用合理的價格互相交換教材的網站。

TeachersPayTeachers 的創辦人是 Paul Edelman,一位前紐約公立中學老師。他在 2006 年領出了自己的退休金,然後還賣掉了車子和摩托車,好不容易湊齊 1 萬美金創了這個網站。

當時每天晚上,我都要花至少 2、3 個小時在準備教材,到了星期天,更是整天都在出考卷、改考卷。這很沒有效率,所以我開始跟同事們交流教材。我們還會上網找資料,但發現那都是品質很差的東西。所以我想,如果我做一個網站,讓分享教材的老師們可以有些收入,那應該會鼓勵更多人把好東西放上來。

發現身邊的大問題,然後勇敢的解決它,TeachersPayTeachers 就這麼出現了。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TPT 上線後受到了不小的歡迎,因此被紐約出版社 Scholastic 注意到,花了數十萬美金跟 Edelman 把網站買了下來。

Edelman 以為從此自己的寶貝交給一個好企業管理,應該能夠在他們手上成長茁壯,服務全美的老師。天知道 Scholastic 公司那麼大,TPT 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邊疆的小生意。經營了三年,沒有顯著的成長,Scholastic 就準備把 TPT 關掉。Edelman 知道了,捨不得這個網站,又從 Scholastic 手上把 TPT 買了回來。

這是 2009 年 3 月的事情,TPT 回到了它的創辦人手上,漸漸的又找回了靈魂。在 Edelman 用心的經營下,三年後的現在,TPT 累積了超過 100 萬的活躍用戶,其中有 15,000 人是教材的提供者,而每季,有 10,000 位老師會在 TPT 上獲得數量不等的收入。TPT 本身則在 8 月份突破了 250 萬美元的營業額,是去年同期的 8.2 倍。

所以,峰迴路轉後,TPT 又走回了 Edelman 原本的 Vision,成為一個真正幫助老師們的好服務。而你仔細想想,其實除了老師,還有很多其他的職業,像是醫師、護士、律師、廚師、建築師、髮型師、美甲師… 或許都能夠出現類似的服務。

在電子商務「橫向」發展了這麼多年後,我認為接下來的趨勢是「垂直」發展,網路上將會出現許多特化的網站,專門服務某個特定族群,幫助他們的生活、工作更上一層樓。我認為這是很好的創業機會,不過除了技術,你更需要了解這些特定的族群,以及他們的問題與需要。

而如果你是像 Paul Edelman 這樣的人,想要好好的解決你原本職業的問題,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我們歡迎你的加入

(Photo via ebolasmallpox,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