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13的文章

芬蘭教育這樣改:教育應該是神聖的,必須是神聖的

January 10th, 2013

芬蘭教育這樣改!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

所有人都知道,台灣當今社會的種種問題,根源於「教育」。但過去這十多年,政府不是沒有在改革教育,相反的,我們的眾多改革方針,不知道為什麼,最終總是「適得其反」。相較之下,芬蘭過去這 30 年來的教改經驗,似乎是成功很多很多的。但兩個社會的文化背景很不相同,照抄絕對不是辦法,所以我們需要的是研究清楚芬蘭的成功,背後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精髓。

在北美,Finnish Lessons 是所有想要了解芬蘭教改的人,必須要先讀的一本入門書,因為它的作者正是在芬蘭教育文化部內負責國際事務的 Pasi Sahlberg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 and Coope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Finland)。

所以當商周前陣子聯絡我說 Finnish Lessons 要出中文版時,我當然非常樂意來當它的推薦人。而以下,就是我讀完這本書後所寫的心得感言。

教育應該是神聖的,必須是神聖的

說實在的,Pasi Sahlberg 與他的這本《芬蘭教育這樣改》,不需要我的推薦。

因為早在我之前,Sahlberg 對於芬蘭教育改革的參與與研究,早已備受各界的推崇 — 前芬蘭國家教育理事會理事長 Erkki Aho 稱 Sahlberg 是「最適合把芬蘭教育政策分享給全世界的專家… 當芬蘭面對教育上的挑戰,需要找尋解決方案時,我們需要的實行者與遠見者」。芬蘭前教育部長 Olli-Pekka Heinonen 則說 Sahlberg 是「一個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的圈內人,並且是一個對於因果關係擁有客觀觀點的研究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 Henry M. Levin 教授甚至直指這本書是「一個給美國的起床號」。

所以我再多說什麼,其實只是錦上添花罷了。

但在你深入這本書之前,尤其如果你從事的是教育相關工作,更甚或是你在教育部上班,那我倒是有幾點讀後感想想與你分享。

首先,我想這幾十年來我們謀殺了「教育」。

曾幾何時,教育被變成了製造業,而學校則成為了一座座的工廠 — 一年級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升上二年級。國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上高中。而大學的目的,是為了碩士、博士。

老師們則變成了生產線上的作業員,忙著應付下一個關卡前的品質管制,考績是她們的學生有沒有順利通過考試,進到下一個生產階段。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把一個原本僅屬於「聖人」的工作給打入了凡間,甚至打進了地獄。

但教育不該是這樣。

一個教師的工作,每年要影響數十、數百,甚至數千人的人生。一個國家全體教師的工作,則會影響這個國家全體人民的人生。這件事情不能只是個製造業,它必須是一個神聖的行業。

事實上,無論是在古希臘或是中國的歷史中,教育一直是個神聖的行業,直到近百年來受到了工業革命的污染。而芬蘭過去這 30 年來教育改革真正的核心,我認為,是證明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這個污染是可以被逆轉的,教育可以重新成為一個神聖的行業,它在芬蘭政府與老師的齊心努力之下,已然重新成為全國最受尊敬的行業。

那是芬蘭後面所有政策、制度改革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最最重要的關鍵。也因此,如果你看完了這本書,卻只學到了那些政策與制度,那你就錯過了整個森林。

教育改革是一個花了芬蘭三十年的工作,而它勢必也將花我們好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既然要做,就要把它做對,而一切的一切,必須從徹底改變老師的社會地位開始。

那是本書最重要的重點,也是教育改革中最艱難的工作,如果你能抱著這樣的角度去看《芬蘭教育這樣改》,我相信你會有很大的收穫。

(Image via 博客來)

流言終結者 #21 –「創業機會是天上掉下來的…」

January 9th, 2013

Steve Chen Chad Hurley YouTube

為了做出美味的食物,你必須吃美味的食物。食材品質固然重要,但你必須鍛鍊出能分辨好壞的舌頭。沒有好的味覺,做不出好的食物。假如你的味覺比顧客差,你要如何打動他們?–《壽司之神》小野二郎

從小,長輩常常提醒我們:「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聽起來簡單,裡面卻藏有莫大的人生智慧。

首先,幾乎沒有人的一生,是預先安排好的。每個人的人生道路,沿途上都充滿著轉折。而這些轉折,往往是因為你抓住了某些機會,或是沒抓住某些機會,因此而產生的變化。

所以「機會」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左右了我們的命運。然而同時間,機會的出現卻是無法法控制的,多看、多聽、多與人交往或許可以增加它的機率,但你能做的,頂多也就是那樣而已。

因此,除了要隨時伺機而動,你還必須能在好機會出現時,用力的抓住它 — 所以你必須當一個準備好的人。當然在真實的人生中,準備好與找機會,並不是一個兩階段的工作。相反地,它們往往是兩個並進的功課,並且有互相加分的效果。

就像米其林三星級大廚小野二郎在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壽司之神》中所說的一樣,要做出美味的食物,你必須要鍛鍊能夠分辨好壞的味覺。當你越能夠欣賞美味的食物,你也就越能夠敦促自己做出更美味的食物。所以每次休假,二郎不是待在家裡,而是跑遍各地,用心品嚐來自全世界的一流美食,藉以鍛鍊自己分辨好壞的舌尖。

同樣的,要抓住好機會,你必須要鍛鍊自己能夠聞到好機會的嗅覺。那往往是透過嘗試各種的機會,很多時候甚至是像二郎一樣,在「別人的餐廳」,也就是在幫助別人抓住機會的過程中,鍛鍊出自己分辨、抓住好機會的能力。

1999 年,台灣子弟 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在大四的最後一個學期,毅然從北美電腦資訊頂尖的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輟學,隻身搬到矽谷。你或許會以為他是去創業的,但其實不然,他為的是去加入「別人的創業」,由伊利諾學長 Max Levchin 所創辦的 PayPal 線上支付服務。

「Steve, 你可以來加州工作嗎?快一點,我們現在很需要人。」

為了學長的一句話,陳士駿成了 PayPal 的前 20 名員工。接下來的五年,Steve 參與了 PayPal 從一個小公司成長為一個數百名員工,每年處理數十億美金交易的網路巨擘。過程中,PayPal 被 eBay 買下,而在 eBay 中,Steve 又銜命上陣,成為 PayPal 進軍中國的「貝寶」大型專案的技術團隊總負責人。

這五年的歷練,不只讓 Steve 磨練了實作的能力,打開了他的人脈與眼界,也因此讓他在 2004 年,抓住了另一個找上門來的機會。

「嘿,我回來了,想做點事,你不想做點什麼嗎?」

打這通電話來的是早先 PayPal 的同事 Chad Hurley,Chad 早 Steve 幾年離開 PayPal,搬去西雅圖成家,但接著又回到矽谷,因為他想要創業。身為網頁設計師 Chad 需要工程師夥伴協助他建造產品,所以就想到了以前 PayPal 的夥伴,其中 Steve 與 Jawed Karim 最後加入了 Chad。

而 YouTube 這個主意是在他們三個人組成團隊後,才想出來的概念。在 2004-2005 年美國出現了多個「窘片」事件,包括 Janet Jackson 與 Justin Timberlake 在超級盃中場表演的影片。但那時的網路並沒有方便人們張貼影片的地方,三個人體認到網路頻寬與 Flash 播放軟體當時正在成熟,所以決定追逐 YouTube 這個機會。

而那之後的事情,包括 YouTube 兩年後以 16.5 億美金的高價出售給 Google,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歷史了。我提這段故事的意思是,假如 Steve 沒有在 1999 那年離開伊利諾香檳去加入學長的 PayPal,那他可能永遠也不會碰到 Chad。更重要的是,即使他真的碰到了 Chad,少了 5 年的 PayPal 與 eBay 歷練,他很有可能也無法分辨 YouTube 是一個多麼棒的創業主意。

也就是說,好的創業機會往往不是你在「外頭」看到的那些,而你所需要做的準備就是讓自己進到「裡面」去。如果你去讀矽谷創業者的故事,大多都有這段幫助他們進到裡面去的過程,無論是到別人的新創公司實習,或是參與別人的創業團隊

所以如果你想創業,但卻沒有什麼好主意的話,與其窩在家裡想破頭,或許你該試試像每個壽司學徒一樣,去別人的餐廳裡,鍛鍊鍛鍊你的功夫與味覺。

___

想了解更多關於陳士駿參與 PayPal 創業與創辦 YouTube 的故事,可以參考 YouTube 你的熱情和直覺

網誌之外,我每天會在 Google+ 上分享許多新發現,歡迎收聽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 年 12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ruscoe, CC License)

App 世界即將進入大者恆大時代

January 8th, 2013

Google Play: Top Free Apps

這陣子最震撼 App 世界的一件事,莫過於出品熱門即時通訊軟體 Line 的韓國 NHN/Naver 公司,一口氣在去 (2012) 年 11 月 19 日當天同時推出了 Pop、Cartoon Wars、Patapoko Animal 與 Homerun Battle Burst 等 4 款 App 遊戲。這些遊戲與 Line 深度整合,不僅讓使用者可以在遊戲中與 Line 友人們互相比較分數,贈送禮物,還可以透過 Line 邀請好友加入 — 沒錯,如果你還記得的話,與 4 年前開心農場、餐廳城市等「社群遊戲」搭著 Facebook 崛起的路線非常相似

只是這次戰場從桌面來到了行動,從瀏覽器與 Flash 來到了 Android 與 iPhone。但戰績同樣非常驚人,不僅這四款遊戲與 Line 本尊連續雄霸排行榜前五名好幾天,到了 12 月 3 日,Line Pop 更傳出在短短 12 天內就累積了超過 1,000 萬次下載的成績。也就是說,這些遊戲搭著 Line 的 8,000 萬用戶基礎,可以在短時間內就穿透行動市場,得到大量的玩家青睞,就像當年 Zynga 搭著 Facebook 崛起一般。

當場所有的 App 開發商都開始緊張了起來,因為這樣的事件,似乎宣告著 App 產業要從早期人人有機會的大混戰世界,開始升級至列強割據的大者恆大時代。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 App 產業的運作邏輯,這樣的發展似乎是必然的結果。到目前為止的行動世界,一個 App 即使有不錯的實用度、好玩度與設計品質,要成功獲得大量的用戶下載,推廣的工作還是最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 畢竟這世界上有上百萬個行動 Apps,要從這裡面脫穎而出絕對不是產品好就夠了。

登上排行榜是最有效的吸引用戶方式,但如何登上去就是一門學問,上去了之後如何長期停在榜上又是一門更高的學問。所以自然而然的,已經擁有大量活躍用戶的 Apps,就成了想要推廣新 App 的廠商必須要尋求合作的對象 — 無論是透過廣告也好、功能上的整合也好、內容上的合作也好。

這樣的發展其實與 Web 很類似,像是 Yahoo、Google、Facebook 等「入口型」的網站,由於同時解決了人們的資訊需求,以及其他網站推廣的需要,因此成為了行業裡的巨人。而同樣的一件事情,看來又要在行動的世界,重新被發明一次。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APP 情報誌》)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