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13的文章

改變人類生活,創造巨大財富的四位「另類」創業者

September 18th, 2013

Disrupt

大家印象中的科技創業,似乎是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這類「宅宅工程師」的專利。但事實是成功的創業金童千奇百怪,什麼來路都有。他們的致富路途,更是充滿著各式的曲折離奇。

在美國的科技創業圈,有一個門檻超高的「Billion-Dollar Club」,只有市場估值超過 10 億美金的新創公司,才能夠晉升這個行列。今天從這個俱樂部的會員中,為大家精選四個較少人知道的致富故事。這些創業者共同的特色,是他們都有嚴重的連續創業傾向。不同的,則是他們成功路上所經過的途徑。

沒想創業的人,就當做看看鄉野傳奇,有心創業的人,祝你有天也能像他們一樣展翅高飛。

Tim Westergren, Pandora

Tim Westergren

創業前,Tim Westergren 是相當知名的作曲家與製作人。20 年的音樂生涯中,他經手了無數專輯、電視與電影配樂。2000 年,為了幫助音樂人的作品被更多人聽到,他創辦了網路電台 Pandora Radio。Pandora 透過音樂專家與電腦演算法搭配,深入分析資料庫裡 80 萬首歌的 DNA,再把這些歌與 Pandora 的 7,500 萬聽眾配對,讓每個人都能享受最適合自己的音樂。Pandora 於 2011 年以 16 億美金估值成功掛牌上市,Tim 十多年來努力幫音樂人創造財富,最終也幫自己帶來了 4,000 萬美金財富。

Travis Kalanick, Uber

Travis Kalanick

Travis Kalanick 在 1998 年第一次創業,做的是 P2P 檔案交換搜尋引擎 Scour。2000 年中,Scour 被全球 29 大媒體發行商聯合控告,求償 2,500 億美金 (你沒看錯),只得宣布破產。Travis 接著帶著他的團隊創辦了 Red Swoosh,還是要做 P2P,但這次改幫 Disney 等媒體公司合法且有效的在網路上傳遞內容。Red Swoosh 最後在 2007 年成功的以 1,500 萬美金賣給了 Akamai,Travis 也賺得人生第一桶金。2008 年 Travis 又創辦了行動黑頭車服務 Uber,近期也在台灣掀起不小風潮。Uber 也剛剛完成新一輪增資,據說估值已經超過 10 億美金。

Kevin Systrom, Instagram

Kevin Systrom

還在 Stanford 念工程時,Kevin Systrom 因緣際會下到了一家小公司 Odeo 實習,想不到親身經歷了 Odeo 轉型為 Twitter 的過程,也因此埋下創業的種子。畢業後他進入 Google 工作,參與了 Gmail 與 Google Reader 等知名產品的開發。不久後心繫創業的 Kevin 決定自立門戶,與友人創辦了 Burbn,並且做出了受到上億使用者歡迎的行動照片社群 Instagram。Instagram 最後以美金 10 億的估值被 Facebook 收購,Kevin 據說分得其中 4 億,成了名副其實的成功創業家。

Mark Pincus, Zynga

Mark Pincus

我們看過很多成功創業者轉戰創投,但很少看到像 Mark Pincus 這種從創投改行創業的。擁有哈佛 MBA 高學歷的他在投資圈的生涯相當順利,五年內就做到副總職位。但那顯然不夠刺激,所以 1995 年他決定跳出來創業,目前為止戰績非常輝煌。Mark 的第一家公司 Freeloader 以 3,800 萬美金被收購,第二家 Support.com 成功上市,第三家 Tribe.net 被 Cicso 買下,第四家 Zynga 又成功 IPO,最高曾達到 100 億美金的市值。也因此,Mark 目前為止累積的個人身家,已經超過 12 億美金。

Lesson Learned

所以結論是,創業「成功」的路徑什麼樣子都有,一時的挫敗不代表永遠不得翻身,一時的成功也只是短暫的領先群雄。厲害的創業者永遠不會滿足,只是不斷追逐下一個突破,下一個改變,下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___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 2013 年 9 月號《GQ》雜誌

Photos via TCShankboneleweb3jdlasica, joi,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29 ─「創業資金當然是跟投資人拿…」

September 17th, 2013

obama o's & cap'n mccain's cereals

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先生有次在演講中勉勵年輕人,想創業的話先去跟朋友借錢,如果連 500 萬都借不到,那就不要創業了。

戴先生這句話背後的道理我非常認同,如果你在社會上累積的信用連幾百萬都換不到,如果你沒有為了自己的事業背負重大責任的勇氣,如果你連開口談錢都覺得庸俗,如果連你最親近的朋友都不敢投資你,那你真的要好好考慮自己是否真的有達到可以「出師」的功力。

有些人會說那只有在台灣而已,人家創投發達的矽谷,白花花的鈔票都是投資人捧來供創業者運用的。當然,外國的月亮好像都比較圓,會這麼說的人大多不是真的有在矽谷募過資金的。實際的情況是,除了極少數創業前就在 Google、Facebook 等名門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之外,絕大多數的矽谷新創公司,在第一次得到創投資金前,都經歷過相當長的掙扎歲月。

Airbnb 的開始

讓人們把家裡空閒的房間放到網路上「日租」,2012 營業額超過 1 億美金,最新一輪增資估值近 25 億美金,如今看起來不可一世的 Airbnb 就是這中間很好的例子。

Airbnb 的兩位創辦人 Brian Chesky 與 Joe Gebbia 是羅德島設計學院的同學,畢業後一起搬到加州想要一圓創業夢。在舊金山,他們觀察到每回舉辦大型論壇時,從全美各處飛來的與會者常常無法找到便宜又乾淨的旅館可以暫住,因此在 2007 年,他們索性買了幾個「空氣床」放在客廳,開始把它們在網路上日租出去 (也因此取了「Air Bed and Breakfast」這個名字)。

漸漸的,他們發現真的有旅行者願意付錢來睡他們的客廳,於是他們開始邀請更多的「房東」來加入。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在全美幾個主要的城市都累積了一些願意把房間暫租出去的「賣方」使用者,而這已經是 2008 年的事情了。

這時的 Airbnb 網站,一個禮拜大概可以為 Brian 與 Joe 帶進 200 美金,也就是約合新台幣 6,000 元的營業額,換句話說,一個月不到 3 萬塊的收入。即使在台北,這樣的進帳也不足以供兩個大人生活,更何況物價比台北貴 2-3 倍以上的舊金山。

因此一年多來兩個人一直靠著信用卡來 Bootstrap 生活所需與公司的支出,但到此為止,他們的額度也紛紛刷爆了。眼看著公司就要因為資金短缺而宣布倒閉,兩個人還得各自背負好幾萬美金的債務,他們開始絞盡腦汁,尋找脫離苦海的機會──不,這時的 Airbnb 網站雖然有真實的使用者與交易,由於太過市場利基,交易量也缺乏顯著的成長,即使在創投發達的矽谷,也沒有投資人願意支持。

賣早餐玉米片創業

那時適逢 2008 的美國總統大選,很多選民會旅行到全美主要城市去參加兩黨候選人的造勢大會。兩個人因此開始思考,除了提供給這些選民日租套房之外,有沒有其他的產品可以賣給他們。靈機一動下,他們設計了以 Obama 與 MaCain 為封面的限量盒裝早餐麥片,並且以一盒 40 元美金的價格賣給這些狂熱的選民當做紀念品──40 元可是比一般市售早餐麥片還要貴 10 倍的價格。

結果 Obama 麥片大賣好幾百盒,讓 Brian 與 Joe 幾乎還清了所有卡債。但壞消息是 McCain 麥片非常滯銷,兩個人只好在後來的好幾個月靠吃這些麥片度日。

製造意外

接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Obama 麥片的其中一盒輾轉落入了矽谷知名的天使投資人 Paul Graham 的手上,讓他對 Airbnb 這兩位「蟑螂般」打不死的創辦人起了興趣,最後決定投資他們 2 萬美金,並且邀請他們加入 Y-Combinator。在 Paul 的輔導下,Airbnb 大幅改善了他們的商業模式,最後也在 YC 的牽線下,得到了矽谷一流創投 Sequoia 的支持,而那已經是 2010 年的事情,距離 Brian 與 Joe 開始創業,已經過了整整三年時間。

Lesson Learned

如果 Airbnb 的故事裡有什麼教訓,那就是即使在創投發達的矽谷,當一個 Startup 還沒做出任何令人驚艷的事情之前,還是很難吸引到投資人的目光,與亞洲沒有什麼不同。所以戴勝益先生說得很對,如果沒有把手邊的資源都利用到極致,堅毅不拔直到破繭而出為止的決心,那或許該好好考慮,你是不是真心的想創業。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分享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3 年 9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TechCrunch)

創業 CEO:「炒人」不是 CEO 的工作

September 16th, 2013

Donald Trump

在每週一次的「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如果說 Project Runway 是電視上最接近時尚設計學校的節目,那 Apprentice 大概就是最接近 MBA 教育的單元。不過戲劇畢竟是戲劇,總是需要用誇張去製造張力、吸引觀眾的目光。回到真實世界,這些劇情中的很多場景事實是不會發生的,舉例來說,幾乎沒有 CEO 會用 The Donald 般迷濛眼神看著你,一邊做出手槍的手勢一邊說:You’re fired!

原因是你想像這個狀況對於接受方來說,會是多麼大的污辱啊,就算本來再善良的人,也有可能會因此心生怨恨。問題是一個企業的組織與文化設計得再好,總有與個別人才不合的時候,因此分手絕不會是單一方面的問題。所以為了尊重人才,為了不要讓不幸的事件增加更多不幸,一個好的 CEO 會懂得成熟的處理這樣的狀況。

最近在讀 Return Path 執行長 Matt Blumberg 的新書 Startup CEO: A Field Guide to Scaling Up Your Business,裡面名為 No one should be surprised to be fired 的一節中,建議了一個分手前數週、甚至數月就該開始的程序,相當值得參考:

  1. 提醒那個同仁他的工作很有可能不保
  2. 與他一起擬定一個「(限時) 改善工作表現計畫」(PIP,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
  3. 大幅度增加對該員工的日常監督

如果這些工作在時間內都沒辦法改善該同仁的表現,則在約定週期的最後,你再與他冷靜客觀的討論是否應該安排他找更適合他的工作。這個過程的注意事項:

  1. 盡量維持透明,讓所有人明白不合適的原因
  2. 盡力為該同仁安排下一個工作,這是尊重人才,也是公司文化的塑造
  3. 了解該同仁的預期是什麼,並且確認他了解那與公司預間的差異
  4. 藉此機會向整個團隊重申公司的價值觀

人與人間永遠是創業中最複雜的工作,雇用對的人已經很難,讓錯的人離開還要再更難。用心處理好人的事情,是每個 CEO 必修的課題,與大家共勉之。

___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via azrainman,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