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014的文章

為什麼 App 勢如破竹而 Web 節節敗退?

April 10th, 2014

Kid with iPhone

我是 1978 年出生的,也就是 Jobs 與 Wozniak 把 Apple II 介紹給全世界,打開 PC 時代的隔年。雖然我到 10 歲時才真正開始接觸個人電腦,但我的上半生可以說是跟著 PC 一起成大的 ── 從黑綠到彩色、從鍵盤到滑鼠、從文字到視窗、從 CRT 到 LCD、從單機到撥接上網,再從撥接到 Wifi。

我的大兒子是 2007 年出生的,也就是 Jobs 把 iPhone 介紹給全世界,打開 Mobile 時代的那年。他從 1 歲半就會使用 iPhone,一路從簡單的幼兒 Apps,慢慢進階到兒童遊戲、用 iBooks 看童書,再到現在會自己把 YouTube App 打開,找到喜歡的影片,再透過 Chromecast 或 AppleTV 送到電視上觀賞。

我常常在想,當他 35 歲時,回頭看上半生這些智慧工具的演進,跟我所看到的風景會有多大的不同。

第一個大不同,就是在他的網路世界裡面,大概不會再有 URL 的概念。在他的網路世界裡面,所有服務的起點,恐怕一直都會是一個個的 App 標誌。

演進的速度

這背後的原因是演進速度的差異。當 PC 演進到 1990 年代中期,型態開始穩定且被少數作業系統盤據,大家可以在大略相同的架構上去延伸出虛擬平台,並且讓軟體在虛擬平台上跨系統運行。瀏覽器就是這裡面最成功的案例,它透過網路去存取 HTML、CSS 與 JavaScript 等高階軟體,再透過自身的翻譯去確保底層的作業系統能夠幾乎一致的呈現結果。

但在 Mobile 的時代,由於硬體與作業系統的型態變化的太快、太分散,手機、平板、眼鏡手錶、電視、汽車一個個的出現,將會讓上層的虛擬平台難以出現,再加上原生的 Apps 可以完全利用這些新硬體的優點,擁有的優勢也很難被虛擬平台超越。

App 成為主流

App dominates Mobile Web by Flurry

所以我們現在在智慧手機觀察到的 Apps 佔據使用者越來越多時間,而 Mobile Web 的重要性越來越低的情況,將會一直延續下去。而與此同時,全球的行動用戶總數也正在與桌面形成黃金交叉,使用者花在 Mobile 上的總時間也早已超越桌面。換句話說,Apps 真正成為主流,而 Web 成為次要的大勢,其實已經發生,而且短期內將無法回頭。

Global Mobile Users overtaking Desktop by ComScore

___

在 Flipboard App 內可以找到我的「每日創業精選」雜誌

(Photo via jenny-pics, CC License)

幫助我奪回 Email 收件匣主控權的四個策略

April 9th, 2014

Gmail Shelfie

創辦 AppWorks 四年來,我們輔導了超過 350 位創業者。為了幫助他們尋求好的合作機會,我們也不斷向外去結識投資人、企業、媒體、政府與公協會等組織。能夠交到這麼多好朋友固然不錯,不過另一方面,站在這麼多需要互相聯絡的人中間,其實有個巨大缺點,那就是每天從早到晚,Emails 都像雪片般不斷向我的收件匣飛來。

平均來說,我一天要收到 110 封郵件,其中週間常常會超過 150 封,而週末則可以降低到 40 封。相對的,週間時我平均一天可以回覆 15 封信件,週末時則可以達到 30 封。以這樣的效率,絕大多數重要 Emails 我都可以在時效內處理完畢。

但事實上僅僅是一年前,我每天最痛苦的就是被 Emails 壓得喘不過氣。為了改善這個狀況,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請益,最後陸續採用了不少對策,才逐漸克服 Email 這個時代巨獸,以下是裡面我認為最關鍵的四個核心策略:

Universal Inbox

現代人往往會有公司、學校、私人等多個常用 Email 帳號,如果要分別去檢查這些郵件,不但會浪費時間在開啟視窗與登入中,也很難綜合的去選取最該優先回覆的信件。這時如果把所有郵件都先收到一個「統一收件匣」中,上述問題就可以被克服,並且也將開啟接下來的 Email 對策被應用的可能。

傳統上 Universal Inbox 是透過一台電腦上的郵件客戶端程式來完成,但缺點是如果另一台電腦、手機也要同時收信,就容易發生大家無法完全同步的窘境。來到雲端時代,新的方法就是透過像 Gmail 這類網頁郵件服務來扮演用戶端角色,幫你在遠端完成其他帳號的郵件同步工作,這時使用者無論是用瀏覽器、手機或是平板的 Gmail App 登入,都可以看到完全同步的統一收件匣。

設定的方法很簡單,以 Gmail 為例,在設定裡面找到帳戶頁籤,就可以開始新增「從其他帳戶檢查郵件」以及「以這個地址寄送郵件」的設定。如果要檢查的是另一個 Gmail 帳號,則需要用它登入,然後選擇「轉寄」功能,就可以把新郵件自動轉寄到你主要使用的 Gmail 帳號。

Priority Inbox

Priority Inbox (優先收件匣) 是 Gmail 於四年前推出的服務,它把收件匣一分為二,在一般收件匣之上再增加一個優先收件匣,並在每封郵件進來之時,透過人工智慧自動幫你分辨是否該分入優先收件匣,供你提早處理。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優先收件匣在採用初期約有 95% 的準確率,也就是每天都會有好幾封優先信件沒有被辨識出來的狀況。但隨著這幾年來的嚴加訓練,它的準確率已提昇到 99.9% 以上,換句話說每兩週才會有一次漏網狀況。因此,剛轉換至優先收件匣時如果發現它的判斷不如預期,請不要放棄,花一段時間手動幫它標示與移除重要郵件,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它的準確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絕對優先的信件,你可以手動為它們建立篩選器規則,確保一定會提早看到。

在日曆上框出 Email 專屬時間

Email 往往不是全部都能立刻回覆,有些需要先做些研究,有些需要準備文件,有些則要製作投影片。因此每天如果只有會議中間的短短空檔可以 Email,許多重要的工作型郵件將永遠沒辦法被好好處理。我的解決方案是先把每天的下午 4 到 6 點會議較少的時間標記為 Email 工作時間,安排會議時必須要避開這些時段,如果真的需要侵犯,也必須把這個兩小時區塊移動至同一個禮拜的其他時間。如此,可以確保一個星期有 10 小時時間可以專注的把工作型郵件都處理好。

Starred Inbox

Gmail Starred Inbox

當工作型郵件與可以立即回覆的郵件同時在優先收件匣裡排列,不但會混淆視聽,有時候還會害你漏回即時信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幫工作型郵件建立了一個專屬的暫存區,好把它們從優先收件匣中移開,留到工作時間再專心處理。Gmail 提供的「Starred Inbox (已加星號收件匣)」剛好符合這個需要,只要在收件匣中增加這個區塊,所有標記星號的郵件就會從「優先收件匣」中被移至「已加星號收件匣」中,這時我可以在「優先收件匣」中繼續回覆信件,而打上星號的工作型郵件則可以安心的躺在 Starred Inbox 中,等待每天的 Email 專屬時間時再慢慢處理。這個解決方案與手機結合更是絕配,平常在外移動時,我可以隨時利用時間透過 Gmail App 幫需要處理的 Emails 標上星號,回到桌面時就可以立刻開始工作。

___

歡迎在 Google+ 收聽更多我的分享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30 雜誌》; Image via Official Gmail Blog)

為什麼馬路上充斥著網路廣告?

April 8th, 2014

PCHome Bus Ad

近來走來路上,你會注意到公車、捷運牆面、戶外看板,四處充斥著手機遊戲、電商網站的廣告,熱鬧程度絕對不輸給 2000 年達康泡沫的全盛時期。

網路公司同樣拼命在打廣告,時隔 14 年,2014 這波熱潮與 2000 年的那個泡沫,卻有很大的本質差異。

網路普及率

2000 年時,全台灣的上網人口僅是 600 萬,佔總人口不到 27%,其中使用寬頻的家戶數有 100 萬戶,普及率更僅是 14%。來到 2014,全國上網人數高達 1,740 萬,佔總人口數達 75%,寬頻家戶數量也來到 561 萬戶,普及率高達 80%。

也就是說,同樣是買戶外廣告,在 2000 年時,假設 1,000 個消費者看到你的看板,有 100 個人產生興趣,這 100 個人中,恐怕有 73 個人家裡沒有上網,因此你只剩下 27 個有上網的消費者可以轉換。再假設 10% 的人回到家還會記得你的廣告與網址,那麼最終你能贏得的就是 3 個不到的新訪客。

來到 2014,同樣讓 1,000 個消費者看到你的看板,100 個人產生興趣,其中將有高達 75 至 80 個人家中有電腦,假設同樣是 10% 的記憶率,則最終你會得到 7 到 8 個訪客數量。因此僅僅是網路普及率的提升,就足以讓戶外看板的廣告效率大大提昇 3 倍。

行動

還不只是這樣,在 2000 年,幾乎沒有人手上的電話是可以上網的,但來到 2014 年,拿著智慧手機行動上網的用戶已經突破 1,100 萬人。也就是說,1,000 個消費者看到你的廣告,100 個人產生興趣,還不用回到家,就有 50 個人可以拿出智慧手機,直接掃描 QR Code 下載 App,或是輸入搜尋字串找到你的網站。

這一來一往,行銷效率從當年的 0.3%,大大提昇至現在的 5%,也就是高達 16.7 倍的成長。

電商消費習慣

而這只是「到站」的轉換率,到站後消費的習慣,2014 年也與 2000 年有很大的不同。2000 年,台灣的 B2C 電子商務年產值不到 500 億台幣,來到 2014 年,B2C 電商的產值則高達 4,521 億元,前後足足成長 9 倍。(註)

50X 投報率

因此假設 14 年來戶外看板的單位成本上升 3 倍,在到站效率提昇 16.7 倍,到站後消費習慣提昇 9 倍的大環境下,戶外看板的整體廣告投報潛力上升是可觀的 50 倍。從這邊去理解,你就不難體會為什麼滿街充斥著 App 與電子商務的廣告了。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分享

註:這些電子商務總體產值的數據或許不一定準確,2000 到 2014 成長的倍數應該相當接近事實。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APP 情報誌》)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