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014的文章

創業 CEO:建立優良的會議文化

April 7th, 2014

Safety Meeting

歡迎來到每週一刊出的「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好會議有效率、專注於達成目的,並且在過程中讓參與者都得到啟發。爛會議沒生產力、鬼打牆,讓所有人都巴不得它趕快結束。

會議也往往是公司相當大的固定投資 ── 假設公司一年的管銷成本是 3,000 萬,所有人平均花 15% 時間在開會,則代表一年投資在「會議」這個活動上的金額高達 450 萬。為了確保這筆投資產生最高的報酬,CEO 需要以身作則,用心建立好的會議文化。

目的明確

會議的目的可能是溝通資訊、檢討日常營運、推動專案,或是做出重大決策。單一會議不可能同時有太多目的,因為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參與者。一旦舉行一個會議,務必讓所有參與者非常明白它的目的。會議一開始把今天的目的用大字寫在白板上,是不錯的做法。

準時開始

明明 2 點的會議,如果沒有人堅持準時,就一定會有人姍姍來遲,拖到 2 點 10 分才開始。今天小事可以拖拖拉拉,明天大事也可以拖拖拉拉。所以身為 CEO,你必須堅持讓會議準時開始,塑造公司嚴守承諾的文化。

預先傳閱資料

對議題的熟悉程度會影響每個人的閱讀效率,把書面資料念出來更是比直接閱讀緩慢許多。因此所有人在會議上一起讀資料,或是聽某個人唸投影片,都是非常浪費時間的行為。根據書面資料的複雜程度,CEO 應該要求它在會議多久前被準備好,並且寄給所有參與的人傳閱。因此會議開始時,大家可以直接針對問題討論,而不用浪費時間等最慢的那個人讀完資料。

展現你的熱情

如果 CEO 每到開會就要死不活,所有人也會被感染。展現你對解決問題的熱情,讓所有參與者也想盡一份心力。

學會傾聽

第一線工作的同仁,常常會有讓你驚訝的觀察與洞見。會議中除了要確保他們了解公司的策略與目的,你也應該在用心聆聽他們帶回來的反饋,用作修正的參考。

講求理性、邏輯

當同事發言過於感性,或是邏輯混亂時,CEO 應該適時的介入,協助他們把邏輯釐清,並且減少情緒化的言論。

審慎賞罰

身為 CEO,你必須有深刻的認知,所有你在會議中所稱讚與責備的事情,都會像甩鞭子一樣在組織中被放大好幾倍。所以不僅要賞罰分明,也要非常謹慎的給予。

15 / 50 概念

如果團隊在探索、計劃模式,則應該花 50% 左右的時間開會。如果是在建造、執行模式,則會議時間不應該超過 15%。

試試站著開會

舒服的坐著容易使人懶散、消極,站著則會讓人覺得積極、蓄勢待發。

輕鬆時刻

當然,會議除了是溝通、決策,也是建立團隊默契的過程。所以雖然多數時候要上緊發條,但偶爾也可以有輕鬆的一面。一起享用茶點,聊聊國家大事、業界新聞,都可以視為是幫助團隊建立共識,創造更高執行效率的活動。

___

歡迎訂閱我的每日創業精選 Flipboard 雜誌

(Inspired by Jason Nazar; Photo via cabbit, CC License)

你一定參加過這樣的專案會議

April 3rd, 2014

At the end of the day, you are an expert.

客戶:「我們需要畫七條紅線,彼此互相垂直,兩條用紅色的墨水畫,兩條用綠色的墨水,剩下三條用透明的墨水畫。」

業務:「沒問題,我今天帶了專案經理與他的團隊。」

專案經理:「這位是我們的畫紅線專家 Anderson。」

Anderson:「抱歉,一般用綠墨水是無法畫出紅線的,除非你的 TA 是色盲。而要讓七條紅線互相垂直更是完全不可能做到。」

專案經理:「怎麼可能不行,Anderson 你是專家耶。」

業務:「是啊,客戶的需求非常明確,你們把它畫出來就是了。」

Anderson:「#*$#&#@*」

客戶設計專員:「對了,其中一條線需要是喵咪的形狀。」

Anderson:「我只會畫線,不會畫貓。」

客戶:「不是貓,是喵咪。」

Anderson:「#*$#&#@*」

客戶設計專員:「我們還需要你幫忙吹一顆紅色的氣球。」

Anderson:「為什麼我需要吹氣球???」

客戶設計專員:「因為它是紅色的。」

業務:「Anderson,反正他們會出旅費,你飛一趟幫他們把氣球吹好就是了。」

Anderson:「#*$#&#@*」

業務:「很好,今天的會議非常有效率,讓我們開始工作吧!」

這是昨天 YouTube 上流傳的一支影片 The Expert 中的劇情,當然不一定是紅線與綠墨水,但這麼雞同鴨講的專案會議你一定參與過不少。

這些會議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需求方完全不了解執行面的種種限制,而執行方也完全不了解需求方真正想達成的目的,中間再加上一個只想趕快成交的業務 (或是一個超級忙碌不管細節的老闆),結論就會變成一個根本無法被落實的專案。

這就是為什麼在很多公司,本來應該緊密合作的行銷與研發,卻往往是對立的。如果你問行銷,他們會抱怨研發什麼都說做不到。如果你問研發,他們會說行銷總是異想天開。

當然商業模式成熟,具有規模經濟優勢的大公司,是可以忍受這樣的內部對立與效率損耗的。但身為資源匱乏的新創公司,你沒辦法負擔內部有這樣的對立。

改善的方法有兩個:第一,創辦人必須要既懂市場又懂技術。第二,創造一個結構,讓行銷越來越了解技術,也讓研發越來越了解市場,久而久之,他們需要你當橋樑的機會就會減少。

創業不只是在改善市場真實存在的問題,在營運上也要積極突破窠臼,才能在時間與資本的重重限制下,有機會打敗高聳站立的巨人們。

___

歡迎在 Google+ 上加入我

未來二十年最有價值的科系:資工系

April 1st, 2014

Hackers

如果說 1980 年代開始的個人電腦大浪,讓電機系成為過去 30 年最有價值的科系。那麼 2007 年開始的行動海嘯,加上社群與雲端兩大平台,正在讓資工系 (Computer Science) 成為接下來 20 年最有價值的科系。

洛陽紙貴

在美國,擁有一紙資工學歷的軟體工程師完全供不應求,為了競逐這些人才,即使是 Google、Facebook 等知名軟體公司,仍需要從大一就以高薪實習計畫鎖住他們。人以稀為貴,也因此當 PayScale 最近把全美學校的所有科系綜合評比,結果發現平均 20 年報酬最高的十大系所,竟有九個是資工系。第一名的 Stanford Computer Science 畢業生,平均 20 年生涯可以獲得的總「投資報酬」更是高達 170 萬美金 (5,400 萬台幣)。(註)

Most Valuable Degrees in American (20-Year Return)

只是北美的情況?

軟體工程師薪水目前的確只有在北美與北京水漲船高,但種種跡象顯示這個供不應求狀況正在延燒到世界各處。Google 日前才發表要在台灣徵才上百位,需求的許多是軟體背景人才,不少 AppWorks 投資的企業也告訴我們軟體工程師越來越難找。追究其背後原因,軟體比硬體更容易遠端協作,因此當北美企業無法在其國內應徵到足夠的軟體人才,往世界各處去追求是必然的結果。此外,隨著電子商務、網路遊戲、數位娛樂、RTB 廣告、穿戴式裝置、電動車等新產業的發展,軟體人才的需求還會不斷提昇。

學生請考慮投入,教育部請紮根程式教育

如果你是學生,無論是否在資工、資管相關科系,要提昇未來的競爭力,請務必把學習軟體設計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如果你是教育部,相信我,台灣很快就會像美國一樣面對軟體人才供不應求的狀況。當年我們適時培養了很多電機人才,讓台灣的電子產業能夠有起飛的動力,現在我們必須趕緊從小紮根資工教育,把軟體人才培育視為國家未來競爭力的來源,才能讓台灣不在這場網路海嘯中被衝落領先群。

時代的巨輪不會等待我們,改變台灣必須從每一個人開始。

___

修改 (4/2/2014):文章原先訴求高教司儘快提高大學資工系員額,經台大資工洪士灝教授提醒,程式教育需從小紮根,才能真的培養出優質軟體人才。回想我自己也是 10 歲左右開始寫程式,因此決定將本文訴求改為請教育部紮根程式教育。

註:這裡的「投資報酬」是指取得該學位後 20 年的預期總所得,減去不念該學位 (也就是用高中以下的學歷去工作) 20 年的預期總所得去計算出來的。(感謝 Blake Hsiao 留言提醒)

歡迎在 Facebook 上追蹤我的分享

(Photo via hackny, CC License; Graphs from Quartz)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