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本網誌: Facebook, Google+, 電子報, RSS

《創業》文摘 / 你不應該創業, 如果只想要賺錢

March 12th, 2015 by Jamie

5-28 插圖 from 創業 Entrepreneurship by 林之晨

本文摘自我的新書《創業》第五章「關於成功」

在外流浪了 8 年,2010 搬回台灣後,一開始最不習慣的就是整個社會對錢這個字的迷戀程度,比起離開前感覺病態了好幾倍。打開電視,翻開報章,永遠不會缺少誰多有錢,怎樣有錢、賺錢術、摳門術等等話題。

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加上灑狗血的大眾媒體渲染,整體文化會有這樣的發展,倒是很難責怪任何人。不過令人擔心的,是人們開始用錢做為決策的主要考量。尤其對於創業者來說,這是很危險的,特別是那些看到 Mark Zuckerberg 靠著創辦 Facebook,年紀輕輕就登上富比世排行榜,因此認為這是賺大錢途徑的人。

事實上如果要用金錢期望值衡量,創業比起去優質大公司上班,其實是一個較差的選項。以北美網路產業來說,每年都有上千家新公司創業,但最後轉虧為盈的不到一成,真正能走到上市的更是只有個位數。因此對創業整體來說,每個人平均有機會賺到的錢,其實是遠遠低於去一家好公司上班的。

所以你不應該創業,如果你只是想賺錢的話。

但人生也不只是錢而已。事實上,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像是健康、家庭、友誼、世人的尊敬、真心的快樂,大多是錢無法買到的。這些我們想要、需要的東西,真正的名字是財富,而只有財富中少數可以用錢買到的物質,我們才叫做財產。

一開始其實是沒有錢的,種田的農夫,收成了之後就拿著稻米,去和牧場主人交換羊奶。農夫不需要那麼多米,但早餐可以來杯羊奶。牧場主人不需要那麼多羊奶,但晚餐可以吃米飯當主食。這樣的交易讓農夫與牧場主人用多餘、不需要的東西,換來缺乏、想要的東西,也就是讓雙方都更加富有,是非常棒的結果,所以我們逐漸演化成專業分工,再來交換產品的社會。

但以物易物終究有它的極限,做小提琴的工匠跟鑄劍的鐵匠,畢竟很難互相交換太多次產品,所以我們又發明了錢這個中間質,來幫助我們換得想要的東西。所以錢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累積,而是讓我們可以更有效率的把作品換成中間質,然後再拿中間質去換得我們更想要、更需要的東西。如果我們已經擁有了所有想要的東西,那錢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我們看到尹衍樑、巴菲特、比爾蓋茲等真正富有的人,把他們畢生的積蓄都捐獻出去,但他們並不會因此變得不富有,因為當他們的人生已了無缺憾,再多錢在銀行也無法讓他們的財富有任何增加。反而當他們看到這些閒置的錢被用來幫助弱勢者得到他們需要的東西,他們的人生還更充足。因此累積錢不是累積財富,累積錢只是為了能夠換得自己想要的財富。

賺到「錢以外的財富」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當創業是相對較差的賺錢方式,還是有很多人會決定出來一試。因為在創業過程中,你可以不必透過錢,就累積到很多你想要的財富。當你做出一個自己很滿意的產品,當你學習到行銷、業務、領導、管理等等重要知識,當你得到客戶滿意的讚美,當你解決了一個很難的問題,當你每天都發現自己比昨天還要進步許多,當你給了夥伴們一個很棒的工作環境,當你把一個個陌生人慢慢變成忠實的顧客,當你說服一個個好投資人加入你的股東行列,這些,都是在大公司,拿到再多薪水、分紅也不能幫你買到人生經歷。

而從財富的角度,我們也能夠解釋為什麼只有少數創業者非常成功,而大多數卻是失敗收場。一家新創公司最終必須要從市場上賺取足夠的利潤,才能生存下來。而讓消費者願意付錢的方法,就是為他們創造財富,也就是創造出他們想要的東西。所以,成功的公司說穿了,就是做出了人們想要的產品,並且是市場價值遠遠超過成本的產品,蘋果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而失敗的公司,往往不是做出沒人要的產品,就是成本遠遠大過市場願意購買的價格。

所以創業的重點不是錢,創業的重點是創造財富,為你的顧客,為你的股東,為你的員工,還有為你自己。唯有當你真正了解每個人想要的是什麼,創業才有可能成功,你也才有可能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創業者別光講錢,想清楚什麼是客人的財富,才是成功真正的途徑。

《創業》文摘到此告一段落,更多內容請看:

創業 (Entrepreneurship) - 林之晨

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讓新文章自動寄到你的信箱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