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15的文章

三年內,台大資工畢業起薪將破台幣 10 萬

May 20th, 2015

Mark Zuckerberg, Time Person of the Year

上星期我去台大資工系演講,大膽跟他們預言,三年內,該系畢業學生的起薪會突破新台幣 10 萬元每月。[1]

這當然不是一個空穴來風,背後有個非常、非常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正在快速發生。

需求不斷成長

首先,業界對於資工畢業的軟體人才需求,正在大幅成長,背後主要動力如下:

  1. Google、PChome、Momo、Yahoo! 等在台灣有研發團隊的大型網路、電商公司的業務都還在快速成長,需要更多軟體人才開發各種前、中、後端系統 (估計每年新增數千職缺)
  2. 快速成長中的網路新創公司們,在 AppWorks 為首的創投資本支持下,將更積極搶進人才 (估計每年新增數千職缺) [2]
  3. 所有網路與電商公司,接下來都需要同時跨桌面與行動,開發 Apps 的 QA 複雜度高,對軟體人才的需求量比之前的網站開發還大 (估計每年新增上千職缺)
  4. 傳統銀行,在金管會主委帶領下,積極追逐 Bank 3.0,需要大量軟體人才 (估計每年新增上千職缺)
  5. 以 Facebook 為首的新一代國際網路公司,開始發現台灣人才的優秀,已經開始在台徵才,並將越來越積極 (估計每年新增數百職缺)
  6. 傳統品牌、通路,都開始積極轉型電商,需軟體人才 (估計每年新增數百職缺)
  7. 傳統電信,都開始積極增加 OTT,需軟體人才 (估計每年新增數百職缺)
  8. 傳統電視頻道商,都開始轉型 OTT,需軟體人才 (估計每年新增上百職缺)
  9. 傳統媒體,都開始積極轉型為新媒體,需軟體人才 (估計每年新增上百職缺)

供給沒有成長

在一個自由市場,如果某樣商品的需求大幅成長,則供給也會快速跟上。但可惜的是,台灣的人才供給並不自由。

台灣的業界主要仰賴高等教育,也就是大學與研究所,供給需要的人才。台灣的高等教育,每年可以畢業約 3 萬位資工、資管相關科系學生,這個數字,在過去幾年幾乎沒有變化,而在未來 5 年,也不會有變化。

原因是高教司對於學生員額分配,陷入一個無可救藥的囚犯困境。

  1. 大結構是每年學生總人數正在減少,因此必須總量管制
  2. 總量管制下,如果要提昇資工、資管系學生數,就必須減少較冷門科系的學生數
  3. 如果減少冷門科系的學生,則該系的教授就必須相對減少
  4. 但高教司無法為這些教授安排別的出路

因此,業界對於軟體人才的需求雖然大幅提昇,國際名校如哈佛雖然在過去五年大幅提高資工學生數達 3 倍,台灣絕大多數大學的資工系學生人數,在可預期的未來內,將不會有顯著成長。

需求成長 >> 供給成長 = 價格大幅上升

當需求快速成長,而供給卻沒有改變,這時唯一的結果,就是價格的大幅上揚。在過去五年,台灣一流學校資工系畢業生的起薪,已經很快從原本的 3-3.5 萬,成長至 4.5-5 萬的等級。往前走,隨著上述需求成長的加速,這個價格還會更快速的上升。

而在資工領域排行台灣第一的台大資工系畢業生,薪水成長當然會快過平均值。因此,預言這個數字在三年內突破 10 萬台幣,我認為,不是太過樂觀的推測。

所以如果你已經是資工、資管相關科系學生,恭喜你,你的前途大好。

如果你還在大學,我建議你,趁還有機會,多多選修軟體相關課程。

如果你還沒上大學、還在選研究所,請好好考慮選擇資工、資管科系。

Stanford 也一樣

其實同樣的狀況,在過去五年,也發生在 Stanford CS 畢業生身上。2010 年時,他們的起薪大約每年 10 萬美金,2015 的今日,則已經達到 15-20 萬美金等級。

但更重要的,最優秀的 Stanford 學生,根本不屑拿這個薪水,因為他們給自己的任務,是靠創業,來改變這個世界,就像 Mark Zuckerberg 一樣。

___

創業?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讓我幫助你

新朋友,歡迎在 Facebook 追蹤我更多的分享

補充說明:

  1. 薪資當然不是選擇職涯的唯一考量,我認為,應該至少與熱情、天賦同時思考
  2. 用「台大資工」作為標題,只是找一個比較容易切的入口,更快把內容帶到主題,也就是背後嚴重結構問題的描述,事實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當然不可能只要是台大、台大資工畢業就一定比較優越
  3. 隨著網路業的持續發展,以及各行各業的網路化,不只是軟體人才,電商商品、網路行銷、大數據、資料科學、社群等人才的薪資,也會跟著水漲船高,本篇針對軟體人才論述,但讀者可以自行延伸到網路業需要的其他人才
  4. 無論是本網誌,或是網路、紙本等任何這世上對現狀的論述,對未來的預測,都有其因觀察角度、文字理解、運用能力的不同,產生的誤差範圍,身為訊息爆炸時代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精進自身批判思考等自主決斷能力,是在這個新世界中生存的重要基本功

Footnote

[1] 當然不會是每個人,指的是選擇去網路與科技公司上班人的平均值、中位數

[2] AppWorks 輔導的 200+ 家網路新創公司,在過去 1 年內,新增了 1,200 位員工,絕大多數是工程師

(Photo via Time)

創業 CEO / 溝通地圖協助你有效領導、激發同仁熱忱

May 19th, 2015

Mickey, Pluto and Donald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身為一個領導者,最難的就是溝通。

怎麼驅動公司達到短期目標,又不傷害長期人才培養?怎麼給同仁誠實的回饋,不會因此傷了他們的動力?怎麼讓團隊正確了解策略的目的,又能在執行時自己彈性調整?

這些都是永恆的課題,因為每次的前因後果不同,就必須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今天早上在 HBR 上讀到一篇 How to Get Employees Excited to Do Their Work,裡面提出了一個 The Communicator’s Roadmap 模型,我認為對於釐清溝通的目的,對應適合的方法,頗有幫助。

以下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把它改寫為中文版。

溝通的四個象限

The Communicator's Roadmap

這篇 HBR 文章的兩位作者 Kelly Decker 與 Ben Decker,首先把溝通用兩個軸線切割成四個象限。

在 Y 軸的是情緒連結,越往上越訴諸聽者的情感,越往下則越訴諸他的理性。X 軸的是訊息的本位,越往右的訊息越是針對聽者,而越往左的訊息則是針對講者。

這樣切開的四個象限,由左上角開始順時鐘分別命名為「娛樂」、「啟發」、「指示」,與「通知」。

四象限的實際應用

The Communicators Roadmap Messages

實際應用上,通知適合處理公司的流程、政策等變動的布達,溝通的目標是讓同仁明確的了解,因此最好的策略是直接了當。

娛樂則適合來紓緩同仁的情緒,目標是讓他們感受到同理心的連結,溝通的重點是訴諸感性、自身的經驗,讓對方體會到你的感同身受。

指示主要用來處理急迫的任務,因此目標是非常清楚的溝通工作的優先順序、各階段目標,以及每個人分配到的工作內容。這裡的溝通必須要清楚到個人化的層次,且由於時間寶貴,寧可過度溝通,要求同仁們複述他們聽到的,也不要默認大家都有極高的理解力。

最後,啟發適合用來激勵同仁自動自發,追求長期的自我成長,扛起更大的責任與職務。這個溝通的目的是去開啟心態上的轉變,因此需要靠擘劃遠景、描述未來,形容可能性等方式,來訴諸他們的心理。

小結

當然現實公司中的溝通情境,恐怕常常還要再複雜一些。但對於盤子上永遠有數不清的檻要跨的創業 CEO,能有這個地圖先把狀況歸入象限,再快速釐清對應的處理方式,我認為,應該還是有些幫助。

因此今天特地把它中文化,與大家分享。

___

創業者,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讓我們協助你成為優秀的 0-1 創業家,再轉身成為一流的 1-100 執行長

(Photo via Carlos, CC License)

品味 / 當人們抱怨蘋果減過頭,就是創造的機會,Type-C 擴充器 Hub+ 募資大成功

May 15th, 2015

Hub+

歡迎來到每週五的「品味」專欄,在這裡,我分享我看到的種種美好。

自從 Apple 發表超薄、只有一個 USB Type-C 孔的新版 MacBook 以來,市場上出現了兩極化的反應,一種人讚嘆蘋果對極簡的堅持,另一種人抱怨這樣的設計根本不實用。

在創業圈,我們常說當人們抱怨,就是創造的機會。

位在矽谷與德國的 Nonda 團隊,率先抓住了這次的機會。9 天前把他們新設計的 Hub+ ─ 一個兼具行動電源功能的 USB Type-C 擴充器放上 Kickstarter,立刻受到瘋狂的歡迎,不僅在 8.5 小時內募得所需的 3.5 萬美金,到今天更已累計突破 23 萬的總募資額,超過 2,000 人支持。

請欣賞 Hub+ 的 Kickstarter 介紹影片:

Hub+ for USB-C: Get your MacBook ports back.

當 Apple 玩減法,Nonda 玩的是加法,他們讓 Hub+ 擁有 3 個傳統 USB 槽、2 個 Type-C 孔、1 個 Display Port,以及 1 個 SD 讀卡機。此外,為了讓隨身攜帶這個 Hub+ 更有價值,他們也置入了鋰離子電池。這樣的組合是不是市場最多人需要?還是加過頭了?我想還很難說,未來應該還會有人嘗試不同的組合,去嘗試找到市場的最甜蜜區間。

另外,Nonda 團隊在影片結尾加上大剌剌 Click That Button 的 CTA (Call-to-Action),也是 Kickstarter 少見。他們的成功會不會讓這個 Hack 蔚為風潮,也值得玩味。(註)

Hub+ CTA

身邊還有很多人在抱怨什麼嗎?或許那就是你創造的呼喚。

___

AppWorks 團隊們的提案,已經成功在 Kickstarter 上募得超過 230 萬美金。你也有案子要登上 Kickstarter?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讓我們幫助你募得更大、更成功。

 

註:當我把影片嵌入這篇文章,這個 CTA 就無效了,但基於 80/20 法則,應該還是利多於弊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