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 CEO」文章

創業 CEO:犧牲短期利益換取長期優勢 ─ Zappos 的關鍵 Pivot

August 19th, 2013

Tony Hsieh, Zappos

在每週一次的「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一個優秀的商業模式常常是好幾個非常關鍵的 Pivots 所創造出來的,有些 Pivots 是被迫的,有些 Pivots 則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Zappos 創辦人 Tony Hsieh 在某次受訪時,描述了 Zappos 公司歷史上幾乎是最關鍵的一個 Pivot,請先花 5 分鐘的時間觀看這個訪問:

How Zappos risked it all to focus on customers

Tony 提到的是 Zappos 在 2003 年,也就是創業進入第四年時,決定全面放棄「轉單」模式,完全改用「統 (一進) 倉」模式的這個 Pivot。背後的 Vision 非常清楚,Tony 認為 Zappos 存在的意義是創造最滿意的顧客。既然統倉相較於轉單更能達到該 Vision,因此這個 Pivot 是必要的。

這聽起來很容易,但這樣的改變事實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在,請試著想像你是當年的 Tony,要執行這個策略時前哪些風險因子,以及執行時需要注意的細節,並把它們寫下來。

====== 寫好了嗎? ======

好,以下則是我想到的一些關鍵點,供你參考。首先,是不利於該 Pivot 的種種負面因子:

  1. 營業額:當時 Zappos 的年營業額是美金 7,000 萬,放棄 25% 的轉單生意等於關掉一條 1,750 萬的營收水流。
  2. 利潤:就像 Tony 說的,轉單是 Easy Money,以美國電商平均約 20% 的毛利來計算,等於放棄了近 350 萬美金白花花的鈔票。
  3. 同仁支持:Zappos 是從 100% 轉單起家的,因此公司全體 (當時估計約有 40-50 人*註) 對於該模式所存在的缺點,像是:轉單後才發現沒庫存、供應商出貨太慢、包裝粗糙等等,必定早有相當的了解與接受程度,四年來也必定早已建立了許多程序與工作方法去降低這些缺點所造成的傷害。
  4. 財務:2003 年時矽谷仍處於後達康泡沫的寒冬期,Google 尚未掛牌,創投對網路公司仍缺興趣缺缺,營運資金來源非常困難。統倉策略勢必需要更大的庫存成本,如果最終造成公司嚴重的現金流負擔,則很有可能會有死亡風險。
  5. 供應鏈:原本協助轉單出貨的盤商,有可能為了抵制 Zappos 繞過他們直接向品牌進貨而有所作為。

基於以上種種風險,在執行該 Pivot 時,以下是我會有的戰術考量:

  1. 客戶滿意度比較:該策略的假設是當所有產品都從統倉出貨,客戶滿意度會大幅上升。既然 Zappos 已經有 75% 的訂單從統倉出貨,則應該先分析這些訂單取得的客戶滿意度與轉單之間的差異。
  2. 回購率與推薦率分析:接著,我會分析針統倉與轉單的客戶間回購率與推薦率的差異,來進一步確認 Pivot 後客戶滿意度提昇可能創造的行銷價值。
  3. 轉單品牌分析:當以上兩點都確認,真的要開始執行 Pivot 時,我會先分析所有轉單產品的品牌,並且抓出貢獻 80-90% 營業額的那些牌子 (理論上應該是少數,不過得分析過後才知道)。
  4. 與團隊溝通:完成了以上的分析後,我會明確的與團隊溝通,確保所有人都同意基於 Vision 與理性的數字,這個 Pivot 都是公司繼續成長所必須要執行的策略。
  5. 與品牌簽約:接著我會開始與這些品牌談判簽約,確保轉換為統倉他們能繼續供應貨源給我。
  6. 統倉擴充:接著我必須確認我的統倉能夠應付 33% 的單量成長 (這點應該比較沒問題,因為在這之前 Zappos 的統倉就已經不斷在成長,應該早已建立應付成長的 DNA)。
  7. 成本分析:接著我會分析因為這樣新增的統倉業務量與品牌庫存所帶來的成本,是否在不增資的情況下,公司能有財源應付。
  8. 確認轉單結束合作成本:接著還回去分析所有轉單合約,確認結束合作所帶來的成本。
  9. 信用額度:我會視狀況先跟銀行確認信用額度,萬一營運轉換或新貨品銷售不順利,才能有緩衝的空間。
  10. 技術支援能力:接著我會確認技術部門的中後台可以隨時把訂單從轉單改為推向統倉 (這點也應該不致於太困難,Zappos 已經以混合模式經營許久)。
  11. 新貨品進倉:與品牌完成簽約後,我會開始把貨品叫入倉庫。
  12. 實際進行 Pivot:以上一切準備就緒後,則可以讓技術部門在中後台切換終止轉單作業。
  13. 密切追蹤數據:一旦切換後,短期必須密切追蹤倉庫的出貨速度與品質是否有下降,並且觀察客戶服務部門回報的客訴比率是否有上升,如果有的話得立刻想辦法改善。中、長期則需要追蹤回購率與推薦率的數據,證明此 Pivot 有當初預設的價值,並且從數據反饋去修正未來實施類似策略的期望準確度。

當然,事實證明 Zappos 的這個 Pivot 非常成功, 全面轉換為統倉後的 2004 年,業績成長了 2.6 倍,來到 1.84 億美金,並且根據 Tony 的說法,客戶滿意度與推薦率也有顯著的增加。垂直整後的 Zappos 服務到位,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也不斷提昇,業績更在 2008 年正式突破 10 億美金。

以上,希望你想出的答案比我更細膩、更完整,也希望今天的案例與練習有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註:Zappos 在 2004 年營業額達到 1.84 億美金,為 2003 年的 2.6 倍,並且決定從矽谷舉家遷徙至 Las Vegas。根據 Delivering Happiness 一書中記載,搬去 Vegas 之前 Zappos 約有 90 位同仁。純粹用 US$184M vs. 70M 營業額去對比,2003 年時 Zappos 同仁數應該是 36 人左右,但仍需要把營業額擴大時產生的 Operational Leverage 列入考慮,因此得出 40-50 的人數

(Photo via siliconprairienews, CC License)

創業 CEO:讓董事會為你工作

August 12th, 2013

CEO at Meeting Table

在每週一次的「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公司董事會,設置董事不得少於三人,由股東會就有行為能力之人選任之… 董事會執行業務,應依照法令章程及股東會之決議 ── 公司法 (台灣)

台灣的各種公司相關法令對於董事長,也就是公司「負責人」該負的責任有些明確的規範,但對於董事的職責則幾乎完全留給各家公司自己去決定。因此,你會發現在實務上,各種各樣的董事會工作方式都有。

當我還是「被投資」的創業者時,經歷過三種不同的董事會:

第一種是創辦初期,共同創辦人開會就等於董事會的狀況,這時候所謂「開董事會」主要只是為了要產生正式的會議記錄,作為政府各種登記、報稅的用途。

第二種是當公司接受了天使投資人投資,開始固定每月 (或是每季) 開會的狀況,這時候的董事會主要是跟投資人們更新近況,並且由於我們當初的天使都是業界相當有經驗的前輩,董事會就成了取得他們的回饋與協助相當有效的管道。

最後一種則是當公司進一步接受了創投機構的投資,這時候的董事會就變得相當正式,得提供結算的財務報表、經營團隊報告以及下來的財務展望等等,董事會的主要目的也漸漸變成要滿足機構投資人投資後管理的需求。

接著我到了幾家創投工作,觀察到機構投資人進駐的董事會,多半會變得較為保守,甚至流於照本宣科。因此三年前當我們有機會自己設計一家創投公司時,我們決定在「董事會文化」上面,AppWorks 也要試著做些不同的事。因此雖然身為機構投資人,AppWorks 決定我們不強迫投資的公司要如何開董事會,在投資後追蹤上也盡量配合經營團隊的工作方式。如果創業團隊希望我們被動,我們就盡可能的被動,如果團隊需要我們積極參與,我們就把袖子捲起來努力幫忙。

三年下來,在 AppWorks 累積投資的 17 家公司裡面,我用這樣的態度在其中 6 家擔任董事的職位,經歷了種種非常不一樣的董事會模式 ── 有人久久才開一次,有人則每個月都碰面一次。有人是經營團隊完全主導,有人則非常積極的拉董事會參與策略規劃。回顧這些日子的經驗,我認為有一些非常值得分享的觀察。

把董事當資產

首先是面對董事的態度。創業者很容易把創投派來的董事當做老闆、監督者,因而產生距離感。但我認識最厲害的 CEOs,都是把我當做顧問,甚至是幹部。無論是清晨 6 點還是半夜 11 點,只要他們碰到任何狀況需要我的協助,絕對是一通電話是就直接打過來。他們都非常清楚身為一個「給錢的員工」,我能夠幫他們做什麼 ── 小從網誌分享、員工訓練、產品測試,大到策略討論、介紹媒體朋友、企業領袖,都是我常常接到的任務。

完整、即時的資訊

要讓董事能夠為你工作,除了要把任務交給他們之外,提供完整且即時的相關資訊也非常重要,否則他們在代表公司對外溝通時,可能在認知不足的情況下做出錯誤的判斷。我的公司裡面,不少直接把我加入 Google Analytics 的使用者名單,有些甚至會給我登入後台的權限,這樣當我需要任何資料時,可以自己去查閱,也省去了需要麻煩 CEO 的情況。

考慮引入好的獨立董事

一般認為獨立董事是公司到了接近 IPO 才需要思考的事情,但事實上在我的公司裡面,已經有好幾個董事會引入了非常不錯的「獨董」。我的觀察是相關產業裡有經驗的經營者,尤其現在還在線上的 CEO,可以是早期公司非常好的獨立董事 (當然雙方事業上必須有一定的區隔才不會有矛盾的問題)。當然對方必須是你尊重的人,也必須是真的能夠用獨立的眼光看你的事業,給你真切建言的先進。

讓董事會幫你扮黑臉

最後,CEO 每天跟團隊相處,有時候很難扮演終極的黑臉角色,這時與團隊距離較遠的董事會,就是很好外包對象。有些 CEO 會巧妙的利用每季,甚至是每月要向董事報告的這個事實,給團隊一些執行與進步的動力。有些 CEO 甚至會讓經理人上董事會報告,這也是磨練他們的 Ownership 相當好的方法。

無論如何,如果不加以利用,董事會這個資產頂多就是「零產值」,甚至會產生一些持有成本的存在。但如果你聰明的加以利用,它很有可能是時間投報率非常高的價值製造機。以上的這些經驗與你分享,希望能幫助你善用這個企業必備的小小 Bonus 組織。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via dariusmonsef, CC License)

創業 CEO:別讓「守門員」拖垮你的團隊

August 5th, 2013

Wall E with a Ticket

在每週一次的「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朋友的工作經常需要出差,公司規定至亞洲國家出差,每天補助餐費 450 元台幣,出差人員需先墊款,回國後憑收據申請款項。

首先,這 450 元的補助大概不能被稱為「福利」,畢竟以新加坡、香港、上海等亞洲主要城市的物價,150 元一餐算是相當基本的消費,所以它頂多算是「差旅津貼」。事實上,朋友說他每次出差都得跟客戶、合作夥伴應酬,往往自掏腰包加碼不少。

再來,出差 5 天幫公司墊款 NT$ 2,250,說實在也不是什麼大錢。但常常就為了申請這幾千塊補助,每次讓朋友被弄得非常非常火大。

會計部門的表格繁瑣,需要花很多時間填寫,申請送出後即使順利也要好幾週才能收到墊款,這些他都可以忍受。重點是會計部門的同仁不知道怎麼回事,總是像抓賊一樣的對待辛苦出差回來的同事。兩個人出差一起吃飯共用一張收據,不行。收據是影印本,不行。第一天用了 500 元,第二天只用 400 元,對不起,加起來只能領 850 元,因為單天最高補助 450 元。計程車收據,不行,這是餐費補助。更令人氣絕的,退件的同時她還要補上一句:「你是企圖盜用公款嗎?」

這就是公司一大就會跑出來,令人哭笑不得的「守門員」文化。

我想當初朋友公司的 CEO 會想到要設立差旅餐費補助,絕對是為了體恤外出同仁的辛勞。但這樣的好意交由負責「防弊」的財務部去執行,很容易就會規劃出充滿門檻的細則。再加上業務執行人員平常捍衛公司資產的習慣,最後就忘了當初設立這個補助的初衷,也忽略了對一家大公司而言,為了幾百塊錢這樣刁難同事,實在是不符合機會成本和比例原則。

appWorks 投資的新創公司裡面,有好幾家都已經成長至數十名員工,正在經歷從「游擊隊」到「正規軍」的轉型。因此我經常與這些 CEO 討論該如何建立組織分工與制度,避免落入守門員文化的陷阱。有些一再出現的提醒,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 明確的目標:每項業務,都必須設定清楚明白的工作目標,這是 CEO 與經營團隊的責任
  • 明確的溝通:每個涉及的主管與同仁,都必須非常清楚這個業務的目標 (請他用他的話告訴你是很好的檢驗)
  • 考量人性:一個組織或制度最怕過於理想化,設計時務必把人性的懶惰、健忘等特質納入考量
  • 防呆設計:就像最棒的產品不需要說明書一樣,最棒的組織與制度是同仁能夠自然融入與發揮的
  • 體貼感受:是人都會有感受,心理的狀態更是會影響同仁的工作產出,因此制度的「使用者介面」必須用「心」思考
  • 執行成本:執行所需要的人力與時間,很容易被忽略
  • 偏好垂直整合: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垂直整合的效果往往比垂直分工好很多
  • 個案處理弊端:最忌諱為了防弊而設計繁瑣的流程,最後傷害了全體的效率,事實上在大多數的狀況下,弊端只需要發生時個案處理即可
  • 隨時準備好修改:就像任何產品一樣,一個組織或制度下去施行後,往往會發生與當初想像差異頗大的結果,這時要勇於修改,必要時甚至認錯道歉
  • 養成目標導向文化:最後,要讓同仁們習慣公司的組織與制度是應該經常修改的,只要能夠加速達成目標,並且讓同仁們有個舒適愉悅的工作環境,組織與制度沒有不可以被調整的地方

以上,希望這些思考點能夠幫助你在公司 1 到 100 的規模化過程中,不斷演化出越來越棒的組織型態。

___

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 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via donsolo,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