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須知」文章

Startup 致命的 7 宗罪 + 2

April 11th, 2012

幾天前 XDite 寫了一篇引自 Inc. 的「Startup 致命的七宗罪」,我很喜歡,但很想要再補充兩點,所以今天就讓我們用這 7 + 2 宗罪,來提醒大家創業不要犯的錯誤。

1. Pick the wrong market

再棒的團隊,碰上爛市場,也是白搭。所謂「爛市場」,是規模小、不成長甚至是在萎縮的市場。所謂「好市場」,就是規模大或是飛速成長的市場。尤其是飛速成長的市場,它會帶著所有人昇天,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市場,更不要存在「創造市場」的幻想,直接選個快速成長的市場比較實際。以台灣來說,目前電子商務、導購與行動是三個符合定義的「好市場」。

2. Choose the wrong co-founder

Co-founders 是你創業過程中最最重要的資產,因為只有你們幾個人會把公司的未來放在自己的前面。能力、經驗不夠可以學,但是個性不合、價值觀不對、操守有問題,那是一輩子都改不過來的,所以後者遠遠比前者來得重要。

3. Wait too long to launch

既然你無法創造市場,那只有迎合市場。既然要迎合市場,那就得快點把產品推出去,才能開始真的互動,向市場學習。在 appWorks,我們說真正的創業,是從把產品推出去的那天才開始。「Ship」→「Measure」→「Learn」,不 Ship,就沒辦法 Measure,沒辦法 Learn。如果你剛開始創業,那第一個產品最好在 1 個月之內推出,絕對絕對不要超過 3 個月。記住:前面幾個產品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學習。

4. Spent too much too soon

大多數的創業,是在「找」那個「未知」的商業模式,而不是「執行」一個「已知」的商業模式。既然是找,就不可能知道要多久。因此在這裡你要比的是氣長,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和空間去學習、挖掘,才有比較大的機會找到。

5. Hire the wrong people

跟找共同創辦人一樣,新創團隊需要的是價值觀、個性、操守好,肯學習的成員。跟找共同創辦人不一樣的,是你在雇用前往往沒有太多時間與他們面試,所以不一定能夠看得出來。記得善用「實習生計畫」,在確定要變成長期夥伴前,有越多的時間相處,那成功的機率越高。

6. Don’t fire the wrong people

劣幣絕對會驅逐良幣,如果一個人不好的行為得到公司的寬容,那其他人也會染上類似的惡習。這是一場長期的馬拉松,因此有跟公司價值觀不合的人,寧可早一點處理。千萬不要等到整組爛掉了,才來傷腦筋。

7. Ignore your gut

很多時候「直覺」其實不是直覺,你的潛意識有非常強大的收集、處理資訊能力,且往往是在主意識無法「解釋」的情況。所以如果你的直覺強烈的告訴你什麼,那我勸你相信它,因為它一定聞到了一些你暫時無法看清的事情。(不,無論哪一種決策方式都有錯誤的機率,我們只是在討論成功機率較高的。)

8. Take money from the wrong investors

我再說一次,投資是關係,不是買賣。當你拿了一個投資人的錢,就像跟他結了婚一樣,在「離婚」之前,無論是法律上還是道德上,你對他都有義務與責任。好的投資人可以幫你很多,壞的投資人會讓你比在地獄還不如。在讓一個投資人成為你股東之前,真的,千萬,多跟他投資過的團隊聊聊。

9. Did not find a business model

很多人都想要做「社群」相關的服務,這很好,可是最終你必須要找到一個商業模式。或許你會問,像是 Instagram、YouTube 這些公司都沒找到啊,最後還不是以高價賣出。是,但那很危險,萬一沒有買家願意收購你,你終究還是必須找到一個商業模式。所以與其等待那無法預測的白馬王子,還不如先自立自強比較快。再說,有更多找到商業模式的公司,是以更高的價值被收購,甚至可以走到 IPO。

以上,就是創業的 7+2 個宗罪,再次感謝 XDite 給的靈感,也希望我們的這些文章真的能夠幫你們減少一些時間浪費,多花一點力氣在創造價值。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即將截止

(Photo via st3f4n, CC License)

創業的 Delta

April 9th, 2012

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團隊們的畢業典禮,appWorks Demo Day #4 終於在上周五圓滿落幕。在現場爆滿的創投、貴賓的注目下,這次有 24 個團隊輪番上陣展現了他們過去半年的創業成果。以當天的掌聲與笑聲來判斷,這場演出還算成功,不少創投朋友也跟我說他們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錯過的人可以在 TechOrange 上找到錄影重播)。

接下來當然我們會開始看到一些心得、評論 (e.g. 賽維拉柯南fOx、、CherylTom’s IT、 Go! Sport),或許會說某些服務很有創意,或許會說某些東西還太簡陋,我覺得這些都是很好的討論,對於創業者來說,鼓勵與批評都是他們進步的動力。

不過我今天想提出的,是大家在看創業團隊的時候,看到的應該是他們的「Delta」,而不是現在的樣子。所謂的「Delta」,就是他們進步的速度和幅度。根據定義,新創團隊比起成熟的公司,當然是比較遜的。所以當你拿成熟公司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當然有挑不完的毛病。問題是成熟公司未來的成長往往有限,但多數新創團隊卻是以驚人的速度在進步。

那個情況大概是長這個樣子。在左邊起點的時候,當你看到一個 Startup,由上往下看,會覺得他們看起來很遜,完全不值得一顧。但如果你持續的觀察他們,你會發現他們進步的非常快,比你自己還快很多。這時候如果成熟公司不能趕快做些什麼,重新找回成長的動力,那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會被新創公司超越,而且一去不回頭。從早期 Google 取代 Alta Vista、後來的 Facebook 超越 Myspace,一直到近期的 iPhone 打敗 Nokia,都是一樣的例子。

所以在你看新創公司的時候,要避免和成熟公司犯一樣的過錯,那就是用他們的現況去評判他們。相反的,你應該要看的是這些人的 Delta,他們進步的速度。而如果你是新創團隊,也不必在意你現在與大公司比相形失色。你應該要專注追求你的 Delta,只要你不斷的進步,就有機會某一天能超越領先者。

以上,與大家共勉之。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

(Photo via sbh, CC License)

資金,在創業者真正需要的時候

April 5th, 2012

Premature scaling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Jamie C. Lin

說到底我是認為創業者太早拿到創投的錢是一個詛咒,因為這件事情我自己幹過。2000 年,當我們創立碩網沒多久,就拿到了上億的創投資金 — 那是一個瘋狂的達康年代,大概跟這幾年的中國差不了多少。

「你們現在有錢了,趕快成長吧!」創投們說。

於是我們開始瘋狂的雇人,在一年之內,團隊從 20 人變成了 120 人 — 真的很瘋狂,大部分人只經過 30 分鐘的面試,明天就可以來上班了。那時候最有名的說法,是你今天不雇這個人,明天他就被另一個網路公司搶走了。反正進來之後還有三個月的可以試用,覺得不錯的就不能讓他跑掉。

問題是,我們根本還沒有找到商業模式。事實上,我們根本連 Product-Market Fit (PMF) 都還沒找到。所以一個已經有 120 人的公司,還要從原本的 B2C 電子商務 Pivot 到 B2B,再從 B2B 電子商務 Pivot 到內容管理、搜尋引擎、知識管理,最後才在專利、智財權管理找到我們的 PMF。那已經是兩年多後的事情。也就是說,在這兩年之中,我們幾乎是白白浪費掉 100 個人的人事成本,把好幾千萬的現金丟到水裡面,只因為我們太急著「成長」。

當然如果浪費掉的只是錢,那也就算了。但事實是當一個公司有 83% 的員工都是新來的,各自從他們原來的公司帶來各式各樣的文化 (讀為「陋習」),那身為一個原來的團隊,要適應「新公司」的不是他們,變成是你。你大概很難想像那是多麼痛苦的過程,當你在外面打拼、跑案子、談合作,想辦法幫公司找出路,回到家裡面卻已經有人開始搞黨派、爭權力、互捅,還捅你,在你們當初辛辛苦苦建立,目標是要改變這個世界的公司裡面。那,是非常非常痛的領悟。

當然,碩網的情況是極端,發生在一個百年難得一見的時空背景下。不過當我從創業者變成了投資人,我發誓我要成為一個真正幫忙的投資人,而不是讓創業者親身經歷我體會過的那些狗屁事。所以 appWorks 的投資哲學,是在團隊們找到 PMF 之前,透過育成計畫的輔導,幫助你更快找到它。而在你找到 PMF 後,真正需要資金去建立商業模式、規模化之時,再提供資本給你運用。

這當然會引來一些批評,認為我很小氣,創投那麼有錢,先給個幾十萬有多難,非要等到人家「成功」才要把錢掏出來。事實上,真的一點也不難,灑錢誰不會,問題是那樣的做法是不是真的有在幫創業者。況且如果你反過來想,假設事實證明我們的輔導是沒有價值的,那等到創業者「成功」之後,為什麼他要給我們投資?憑一只合約?那也太天真。如果你從這觀點去看,我們的做法同樣冒著一個很大的風險,因為我們必須要真的提供價值,才能贏得未來的投資機會。

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互動方式,甚至比 Y-Combinator 的模式還好。投資畢竟是一種關係,在還沒有充分了解之前,短短 30 分鐘的談話,就讓一個投資人成為你的股東,對團隊而言是一個極大的風險。相信我,好的投資人會帶你上天堂,爛的投資人會讓你比在地獄還不如,這點你可以問問所有網路圈的前輩,每個人都有數不完的故事可以告訴你。

不過當然,事情也不一定就是非黑即白。appWorks 育成計畫兩年來辦了四屆,我們也不斷的在嘗試、學習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在幫創業者。我們觀察發現,有一些參與育成的團隊,為了求生存,一邊創業,一邊還是接了一些跟核心業務沒有相關的外包案。這樣的情況,我們認為當然不利於創業成功。

所以從幾個月前,我們開始跟這些團隊們做一個新的實驗,由 appWorks 提供他們一筆小小的資金 (約 50-100萬),幫助他們可以不用擔心生活,專心在創業之上。由於我們把金額限制在核心團隊的生活所需,所以並不會帶來資金太過充裕的反效果,而參與這個實驗的團隊們也認為這筆錢有助於減少他們的困擾,讓他們有更多心思在做出市場想要的產品之上。

最後我們決定把這個服務,正式命名為「appWorks 種子投資計畫」,並且讓所有的 appWorks 育成的團隊都可以享用。重點它是一個「選配」,意思是我們不強迫參與育成計畫的團隊,都必須要拿這筆錢。畢竟它是一筆相對貴的資金 (你需要稀釋 6% 左右的股本),而我們的經驗是大多數來 appWorks 的團隊都希望能夠 Bootstrap,然後在日後用更高的估值去募「規模化」需要的資金。我們甚至會鼓勵所有團隊不要拿這筆錢,讓 appWorks 用六個月育成所提供的服務,去證明我們的價值,去贏得未來投資你的機會。

是的,本善創投基金要成立了,appWorks 再來會有一筆不小的錢可以運用,但在投資上面,我們還是會堅持當初的理念 — 資金,應該只提供在創業者真正需要的時候。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

(Photo via ejazasi,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