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App Internet 革命

October 21st, 2011

Apple 公布最新一季的財報,3 個月賣出了破紀錄的 3,500 萬台 iDevices (iPhone, iPad & iPods)。Google 公布最新數字,全球有 1.9 億支 Android 已經被啟用。大家很興奮「智慧型手機」、「行動裝置」革命終於來到,我卻隱隱感覺到另一件更重大的事情正在發生,我們所熟知的「網路」,即將經歷另一次大幅度的轉變。

1960-1995: The Original “App Internet”

在瀏覽器普及之前,也就是 80 和 90 年代前期,網際網路其實存在了好一陣子。那時候的「上網」,代表好多不同的意思 — 如果要上 BBS,就要用 Telnet 軟體;要抓檔案,就用 FTP 軟體;要找人聊天,那去 IRC 頻道;找文件,那就用 Gopher;要收發 Emails、要即時通訊… 每件事情都有一種自己的「Apps」,而這些 Apps 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 —  它們的背後都是 Internet。

1995-2010: The “Web Internet”

90 年代中期,Windows 95、Netscape、Internet Explorer  的相繼出現,帶來了瀏覽器的普及,讓「Internet」發生了第一次的大革命。大多數的使用者,從這時候才開始接觸網路,那之後的 15 年,Internet 漸漸和 Web/HTTP 劃上了等號。上網,漸漸的就只是打開瀏覽器,搜尋/輸入網址/點選我的最愛,接著和「Websites/Web Apps」互動。

2010-2020: The New “App Internet”

但近幾年來,由於 iOS/Android 等「智慧裝置」的普及,鐘擺又漸漸從瀏覽器主導的 Internet,盪回 Apps 主導的 Internet。使用這些裝置的人們,花越來越少時間在 PC 上面,也花越來越少時間在 Browser 上面,而他們「上網」的主要通路,漸漸的又變成了 Apps。

也就是說,有很大的可能,再過 10 年、甚至是 5 年後,瀏覽器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將變得非常不重要。很有可能到那時候,當我們想到「Web」,會好像我們現在想到「PTT」或是「MSN」一樣 — 你還是偶爾會用它,但已經不是不能沒有它了。光想到這一點,我就開始打冷顫,當你想到我們現在所熟知的 URL, SEO, Referrals, Pageviews… 這些東西,很快都將成為「歷史」,這,是很恐怖的體會。

無論如何,這個世界正在以你想像不到的速度改變著。在這過程中,行動緩慢的大企業將越來越難維持領先,而靈活、應變能力好的創業者,將會有數不盡的機會。我們很幸運,生在這個動盪的大時代,一個屬於我們的時代。

Update: 有些留言者顯然誤會了。這篇文章的重點,是通路的改變,不是背後技術的變革。消費者跟你接觸的管道,正在從「打瀏覽器、連到你的網站」,變成「打開桌面、點選你的 App」;他們發現你的管道,正在從 SEO/入口網站,變成「App Store/Android Market」。這跟背後的技術無關,而是智慧型裝置普及後,消費者行為的改變。

(image via laihiu, cc license)

網路:通路革命,不是科技革命

October 18th, 2011

每次跟一些來自「硬體」產業的人開會,講了老半天,總不免會繞回到一個問題:「請問,這個東西的技術門檻在哪裡?不是很容易被複製嗎?可以申請專利嗎?」

他們拿著 IT 世界的那套規則,很方便的就往網路產業裡套,反正底層都是 01001,所以邏輯應該是一樣的。於是乎,如果沒有技術難度的保護,那就必須要躲在政府的防火牆後面。那之外,只要容易被複製的,就是沒有價值。

問題是,網路不是一場技術革命,網路,根本是一場技術普及化所帶來的「通路革命」。所以重點不在研究 Starbucks 能不能被複製,而是如何像 7-Eleven 一樣透過通路的力量去革命咖啡產業,創造出 City Cafe 的成功模式。

還是太模糊?沒關係,舉個更容易了解的例子:EZTABLE 的網站有什麼技術難度?基本上沒有,隨便找兩個工程師來,幾個禮拜就複製了。問題是然後呢?你並沒辦法複製它們的 300 家合作餐廳,也沒辦法說服消費者改用你的 CopyTable。

這,就是「通路革命」。它改變了消費者接觸產品的管道,不是技術難度,而是商業模式難度 — 網路效應品牌社群媒體。這些難度,就算沒有專利保護,你也很難複製 — PTT 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直到你了解這個邏輯之前,你,其實不懂網路。

歡迎加入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跟我們一起打破少數人把持的實體世界。

(image via seibi, cc license)

土豆網赴美掛牌,差點被「新浪架構」害死

October 17th, 2011

Youku 之後,另一個被標籤為「中國 Youtube」的土豆網,終於也在 Nasdaq 掛牌上市了。雖然被稱為「中國 Youtube」,但土豆網其實不是 Youtube 的山寨。事實上,王微創辦 Tudou.com,僅僅比 Youtube 成立慢了兩個月的時間。

而土豆於 2010 年 11 月送出的上市申請,事實上也比優酷早了近一星期的時間,但到了 TUDO 真正掛牌成功,卻足足比 YOKU 晚了九個月。而造成這差異的,就是中間發生的創辦人王微和主播楊蕾鬧得滿城風雨的離婚事件。

王微和楊蕾於 2007 年閃電結婚,又於 2008 年閃電離婚,說實在跟土豆掛牌本來沒什麼關係。但這段期間土豆完成 4 輪增資,依據中國的夫妻共同財產法,楊蕾有權主張王微這些股權中的一半。所以土豆不申請上市還沒事,才剛送出文件,楊蕾馬上提出告訴,於是才讓土豆的上市計畫因此延後了 9 個月。

而為什麼創辦者的私人官司和公司經營權有這麼大關係,足以延後上市案的進行,是因為中國網路公司慣用的「新浪架構」。

由於網站在中國屬於特許行業,必須由本國人主導股權,所以欲赴國外上市的互聯網企業,都必須透過境外控股公司與創辦人間的特殊合約關係來解套。由上圖可見,實際設立於開曼群島的 Tudou Holdings 透過了層層架構,最後和王微以合約關係綁訂他持股 95% 的 Quan Toodou 境內公司。所以萬一王微離婚官司敗訴而失去 Quan Toodou 一半的股權,那這個新浪架構可謂當場崩解,因為土豆控股跟楊蕾間並沒有任何合約關係。

而這一延九個月,對土豆投資人來說,是近一倍的損失。當去年底 YOKU 掛牌時,美國股市景氣正好,對「中國故事」也非常買單,所以優酷最後得以 31 倍營收的市值釋出他們的股票。等到 TUDO 日前上市,美國已經陷入國債危機,所以土豆的釋股的估值乘數當場少了一半,只以 16 倍營收掛牌,新浪架構下,王微一場私人官司便讓投資人損失慘重。

有趣的是土豆這次掛牌,吃「新浪」的悶虧還不只一次。在掛牌的同時,由於估值比起其他影音服務相對「合理」,還真的引來了目前在影音方面大幅落後的新浪網的大舉收購。在一番 IPO 認股和公開市場買進後,短短幾天內,市值 66.7 億美金的新浪,只花了市值 1% 的 6,640 萬,就控制了 TUDO 的 9.05% 股權,並且已經比創辦人王微控制的 8.6% 還高。

不過如果新浪因為入股土豆,促使雙方展開密切合作,對彼此其實應該都是好事。新浪微博目前已經逼近 2 億用戶,早已確立在中國市場的領導地位,將是土豆影音內容最好的通路夥伴。而相對的,新浪的影音相關服務在幾個入口網站中處於落後地位,有了土豆的加持,應該可以急起直追。

另一方面,土豆網的使用量雖然只稍稍落後目前暫居領先的優酷,但雙方的營收卻有相當顯著落差,尤其自從 YOKU 去年底上市取得豐沛資源後,這個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在 2010 年末,土豆的營收佔中國影音市場的 17%,優酷則為 21%。但 2011 年上半年,眼看著 Youku 繼續成長至 23%,Tudou 卻已快速落至 14%。所以業務拓展亟需補強的土豆,若和新浪合作也將可以快速提升。

無論如何,從土豆上市的過程我們看到了新浪架構的巨大風險,和華爾街投資人對「中國故事」的逐漸疲乏。接下來就看中國政府和網路公司,如何因應這些市場的訊號了。

想進入中國市場?你需要很多幫忙。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跟已經在那邊經營的學長姐們一起打群架。

(images via TUDO F-1;本文編輯後的版本,刊登在 2011 年 9 月號的《創新發現誌》上)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