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總體市場」文章

Facebook 崛起 噗浪是下一個受害者嗎?

November 30th, 2009

最近幾個月北美科技圈的話題,都圍繞在微網誌 Twitter 成長的停滯,原本呈等比級數上升的曲線,到了 7 月突然就緊急煞車,甚至出現緩慢下滑的情形:

Twitter Traffic Jan-Oct 2009

這樣的現象讓許多靠 Twitter 吃飯的網路人擔憂,市場上也開始出現各種不同的解讀。有人說大家都是用 iPhone 玩 Twitter,所以網路流量不準。有人說 7-8 月美國人喜歡度假,所以沒人上網。這些因素的確都可能影響流量,但是要把一個原本成長的這麼快的網站拉下來,絕對不是只有會員使用習慣的改變。

回頭看看台灣最紅的微網誌噗浪,剛好也在差不多的時間出現趨緩進而衰退的現象:

Plurk Traffic Jan-Oct 2009

難道台灣人也是 7-8 月去度假嗎?  當然不是。說穿了,雖然大家不願承認,但造成 Twitter 和噗浪如此慘劇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才剛給了無名一番苦頭的 Facebook

這點讓我們看看日本市場,就非常清楚。在本地社群網站 Mixi (紅線) 強勢,Facebook 積弱的情況下:

mixi.jp facebook.com Japan Traffic Jan-Oct 2009

Twitter 的流量成長就顯得毫無問題:

Twitter Japan Traffic Jan-Oct 2009

但是 Facebook 不是社群網站嗎?  跟微網誌的衰退有什麼關係?  你說。

Facebook 的確是以社群起家,但他的動態更新功能,原本就接近微網誌。加上整個 2008 年面對 Twitter 的強力挑戰,為了不讓後起之秀專美於前,甚至有朝一日上演王位篡奪計,Facebook 從今年 3 月開始,更厚臉皮的執行了有系統的 Twitter 化,一步一步的把所有微網誌的功能都納入:

2009/03 Facebook 專頁動態更新納入粉絲首頁 讓專頁的經營者可以像微網誌一般直接發送訊息到使用者的首頁。

2009/04 開放存取動態更新的 API 讓原本微網誌專用的客戶端程式,例如: TweetDeck,也可以支援 Facebook 動態

2009/06 新增公開的動態更新 讓除了專頁以外的一般使用者,也可以發布公開的訊息

2009/06 新增”用戶名稱” 讓每個使用者和專頁都可以擁有一個好記的網址,例如: http://www.facebook.com/mr.jamie.page,和微網誌一樣

2009/08 新增動態搜尋功能 讓使用者可以搜尋,和微網誌一樣

2009/09 新增”@回覆”功能 最後,Facebook 連這個只有重度微網誌使用者懂的,用 @XXX 來”提及”或是”回覆”某人的功能,也加了進來

2009/11 新增”動態彙總”功能 讓首頁顯示的訊息更個人化,比微網誌的流水帳更好用

這樣的功能大抄襲,加上原本就較高的會員數,較完整的朋友鏈結,最後當然造成了替代效應,打得 Twitter 和噗浪抬不起頭來。

好,所以這樣的發展,有什麼值得 Social Web 創業團隊們注意和學習的呢?  我歸納如下:

雞蛋要多放幾個籠子 雖然 Facebook 目前很強勢,但三五年後什麼情況沒有人知道。況且還有許多 FB 碰不到的市場,例如: 中國大陸,日本。所以開發 Social App,應該要以多平台為目標,進可增加碰得到的會員數,退可避免平台世代交替的風險。

Keep Enemies Closer 競爭者的一舉一動,都要掌握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先進者,絕對不能因此傲慢。沒有包袱,身輕如燕的後進者,往往也是很好的創新者,要像 FB 一樣不吝於像他們學習。

先上線常更新 FB 最後的優勢在於他的會員數,雖然功能到位較慢,還是不影響王者的地位。所以在新網路時代,開發的模式要採用先上線,然後隨著使用者的回饋和市場的變化,不斷的更新,精進自己的服務。

所以噗浪該何去何從呢?  你問。

我建議他們應該趕快提升與 Facebook 平台的整合度,降低新會員的進入門檻 — 不用再辛苦找朋友/加朋友,然後專注在服務 FB 疏於照顧的部落客上,提供有價值的功能,例如: mmdays 開發的嵌入式 Plurk 討論串 (請捲動到頁面底部),部落格/文章人氣指標等。

網路的世界是瞬息萬變的,把自己融入在其中,常常思考如何和其他服務串連,提供價值,才是成功之道,與大家共勉之。

我看到了 台灣網路業的未來

November 21st, 2009

謝謝這麼多人參與我們星期四的活動,你們讓我看到了台灣創業家的熱情,也看到 Web 3.0 在台灣即將爆發的能量。Social Web 這個概念很新,原先我還怕提不起大家的興趣,想不到台灣創業圈關心這樣的發展的朋友有這麼多,我覺得很欣慰也很興奮。

錯過活動的人,或是晚來沒有聽到我講的部分的人,我把我的投影片貼在下面。光看投影片或許會有問題,請留言,我會解釋給你聽。

活動之後許多創業團隊跟我回饋,當天與其他團隊交流之後,激盪出了許多合作的可能。也有許多人說對於公司的策略,有很多新的思考。其實創業家交流,正是台灣網路圈缺乏的,也是我辦這場活動的用意。在美國,我們幾乎天天下班都有創業家聚會可以參加,而他帶來的這些價值,常常比在辦公室加班高上幾百倍。

所以我希望我們可以讓這樣的活動,變得更頻繁,更常態,這也會是我明年的推動重點之一。

下週二 (11/24),我將參與 Cross Web 主辦的 Web Tuesday,還有興趣跟我聊聊的朋友,可以在那邊找到我。

下面是 Social App 活動的投影片,大家周末愉快。

開心網 是內地山寨版 Facebook 還是中文社群的未來?

November 13th, 2009

Kaixin

一年多沒回來,想不到整個台灣社會的方向有這麼大的變化。回來這幾天,發現不管是電視,報章媒體,還是茶餘飯後,大家談的都是大陸。陸資來台,對岸企業,MOU,ECFA,好像如果沒跟上這波大陸的經濟起飛,台灣就會被拋在腦後,最後消失在後照鏡的遠端一樣。

無論這樣的擔憂實際與否,我就喜歡台灣創業家們這種近乎汲汲營營的特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實著名的成功創業家,往往是很小心翼翼的。

講到對岸成功的網路企業,就不能不提到開心網。這個早期以山寨版 Facebook 聞名的內地社群平台,在中國政府的鎖國政策保護下 (FB 在內地是連不上的),成立以來 18 個月,飛速成長,目前已經來到了 6 千萬用戶的超大規模,在內地僅次於另一個 FB 山寨人人網 (原校內網) 的 7 千萬用戶。上期的商周也因此特地為他們寫了一篇專訪

觀察開心網等中文網站的成功,對照著領先者北美市場的發展,我認為有幾個有趣的趨勢我們可以抓住:

社群平台的無差別化

經濟學上,當一個產業開始起飛,市場上的競爭者不斷推出類似產品之下,終將會造成該產業走入成熟期,商品平價化,大眾化 (commoditization)。網路社群從 90 年代末期一路發展到現在,終於從 Facebook 開始,突破關鍵障礙,進入了主要市場 (main market),而不再以早期採用者 (early adapter) 為主。但 Facebook 不會是社群的終點,像開心網一類的競爭者,將會不斷的在全球各地冒出頭來。而社群功能開發簡單,又沒有專利問題,再加上 Open Social 等開放原始碼工具的幫助之下,最後這些社群平台,都將會有類似的功能,類似的架構。所以與其說開心網是複製 Facebook 下的結果,我覺得應該看到背後帶來的意義。

應用成為重點

這趟回來跟朋友聊天,問大家為何加入 Facebook,往往都是因為想要偷菜,開餐廳,種田。所以社群平台的殺手級應用,在中文市場與在美國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國,大家加入 Facebook 多半是想要和朋友保持聯絡,遊戲只是拿來殺殺時間,但來到了大中華區,重點變成了遊戲,殺手變成了與過程中得來的滿足和樂趣。也就是說,一個好玩的遊戲,遠遠比他所處在的平台來得重要。如果今天開心農場是在 Myspace 紅起來,說不定台灣現在瘋的就不是 Facebook 了。

多平台跨平台是未來

既然平台與平台間變得無差異,且數量會越來越多,遍及全世界,而使用者也將把焦點轉向應用,這代表著未來的應用,將會變成多平台,跨平台的。也就是說你做了一個新遊戲,就把他放到各平台給大家玩,不管他是 Facebook,還是開心網,甚至是手機,都可以玩得到。做得更好的,還可以讓 Facebook 的使用者和開心網的使用者,可以一起玩。這跟昨天 Mr. 6 寫到的 Social Networking 3.0 和 Social Awareness 概念,其實是一體的兩面。社群的功能,在未來將會化為一個無形的平台,就像網路一樣,隨手可得。

價值在於樂趣與朋友互動

既然如此,一個社群應用或社交遊戲,能否成功,最後回到了基本面,就是你能夠提供的價值。而這些價值,主要來自於樂趣與互動。就像開心網和開心農場,洞察了朋友間喜歡互相惡作劇的心理,因此一炮而紅一樣。社群軟體未來的創新,將出自於這些心理面,誰能夠讓朋友間一起享受最多的樂趣,讓大家的友誼變得更生動,就會成功。

所以,中文社群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以做得事情也還有很多。兩岸三地的各路好漢們,我期待看到你們的演出。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