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美科技網誌 TechCrunch 的主編麥可‧阿靈頓 (Michael Arrington) 寫了一篇名為”精緻內容之死 (The End of Hand-Crafted Content)“的文章,談到目前線上文字的趨勢,也開始出現美國人的速食文化,逐漸從較有深度的報導,轉移到像 Demand Media 這樣的文字工廠模式。以量取勝的結果,造成網路上充斥著膚淺的內容,無用的垃圾資訊。(關於 Demand Media 的更多報導,可以參閱 Mr.6 的文章)
其實網路上充滿著垃圾,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早在 03-04 年網誌開始流行之前,各種奇奇怪怪的網站,早就佈滿了這條資訊高速公路。但是一直以來,在 Google 神奇的演算法輔助之下,我們還可以在茫茫網海中,過濾無用的網站,到達我們需要去的地方。
於是大家越來越依賴 Google,Google 也成為各網站越來越重要的流量來源。在實體,人潮等於錢潮,在網路,流量也等於廣告量,所以想當然耳,大家便開始研究要怎麼讓 Google 更注意到自己的網站,也就有了所謂”搜尋引擎最佳化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的出現。而除了循規蹈矩的 SEO,當然也就有人會試著走暗的,鑽漏洞,誘拐善良的搜尋引擎,所以就有了”搜尋引擎雜碎 (Search Engine Spammer)“的出現。
Google 和這些”雜碎”的戰爭持續了好幾年,Spammer 不斷的發明新招,Google 也不斷的更新演算法抵擋,大概都是 Google 在兵來將擋,佔上風的地位。直到最近,我覺得這些人終於要戰勝了。原因在於他們領悟了一個重點,演算法再強,也沒辦法分辨好內容與壞內容間的差別。所以像 Demand Media,美國線上 (AOL) 的豐田計畫,還有 Mahalo 等這些網站,便靠著便雇用大量的作者,瘋狂的寫作,製作近乎垃圾的內容,成功的從 Google 吸取到可觀的流量,並產生不少的營收。
Google 或許還會試著頑強的抵抗,但是機器要真的讀懂人類的文字,還能夠判斷高下,大概不是幾年功夫就可以完成的。
那我們怎麼辦? 就要這樣被垃圾淹沒嗎? 你說。
當然不是。幸運的是,當機器沒辦法信任的時候,我們還有朋友。
就這麼剛好,當搜尋引擎這個技術快要失去功效的時候,我們也有了像 Facebook,噗浪這些社群工具的興起。機器沒辦法分辨文章的品質,但是我們的人類朋友們可以,而這些新興的社群工具,剛好可以幫我們把朋友的喜好,傳達給我們。
所以當你登入 Facebook 首頁時,你看到的動態匯總 (News Feed),是把你朋友們推薦的內容優先顯示的。當你想要找特定的資訊,你可以透過 FB 的搜尋引擎,檢索朋友張貼的動態。另外,當你閱讀網誌的時候,也可以看到文章被推薦到 FB,噗浪等服務的次數 (像本文右邊的 f Share 或是最後的 funP 按鈕),藉此推測文章受歡迎的程度。
也就是說,社群平台的興起,讓個人取代機器,開始幫其他人建立網頁索引,過濾劣質內容。而就這樣,集合全體網民的力量,我們可以把好內容找出來,讓壞內容不再佔據我們的目光。
當然,Google 還是會有它存在的價值,以 Facebook 的商業模式,在短期內也很難跟 Google 在營收上一較高下。但是大家會越來越注意社群網路上的資訊,因此減少對搜尋的依賴,這是必然的趨勢 — 想想你最近開 Facebook 的次數和 Google 的次數。所以 Facebook 雖然不會讓 Google 完全垮台,但是社群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Mind Share),會越來越無法取代,是無庸置疑的。或許本篇的標題是簡化,但是在優質內容發現,和使用者忠誠度上,Facebook 會,或說其實已經打敗 Google 了。
(Photo via TechCr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