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Physical Limits’

創業 CEO / 不計代價的勝利,不是真勝利

September 16th, 2015

I would prefer even to fail with honor than to win by cheating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2 正式開始接受申請,想要接受我的一對一輔導的創業 CEO,歡迎加入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探討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前天出席施振榮先生主辦的王道論壇,開場劉兆玄前院長講他用明成祖篡位背景所寫、以小說方式闡述的「王道劍」故事大綱,讓我想起前陣子在羅輯思維上看到羅胖對這段歷史的新解

詳細的內容我鼓勵大家找個週末時間慢慢欣賞,但結論就是明成祖朱棣表面上武功卓越、把中國帶入永樂盛世,但私底下其實是個變態至極的暴君,不僅史無前例的將反對者誅十族,屠殺無數平民百姓,在宮內也長期用你無法想像的方式虐待臣妃。

這些走火入魔行為背後的原因,根據羅胖的推敲,就是因為他當年為了篡奪皇帝大位不擇手段,而後又必須做更多的罪惡來試圖掩蓋前面的罪惡,日積月累,最後讓罪惡吞噬了整個人性。

當然你可以說這只是一個帝制時代的極端例子,但在現實商業的世界,我們每天也看到許多人為了打擊對手、為了贏得合約、為了升遷、股價、金錢、名利,劍走偏鋒、不計代價的求短期收穫。

這樣的方法或許可以得到一時的勝利,但在更長遠、更宏觀的角度看,其實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你可能無法原諒自己

首先,就像朱棣一樣,無論你再怎麼說服自己,這麼做是不得已、一時、一次性的,你的良心最終可能都無法原諒自己。在人靜、獨處時,當你想起這個疙瘩,你會後悔自己曾經做過這樣的事情,你會厭惡當時的你,無法全然的喜歡自己。當人不喜歡自己,你就無法真正的快樂,因此你必須去做那些宣洩情緒、讓自己忘記的活動,一不小心,它就形成了一個羅胖口中的惡性循環。

你可能樹立一個仇家

情緒是最厲害的動力來源,因為它不顧一切,沒有合理性、機會、沉沒成本的觀念。當一個人恨你,他能夠做出來傷害你的事情,恐怕是你無法想像的。

家人會怎麼看你

你的另一半、父母、還有最重要的,你的小孩、你將來的孫子,他們會怎麼看你?當自己的兒孫都無法尊重你,你的人生如何能完整?

夥伴、同事如何信任你

當夥伴們看到你為了一時的利益,可以做出如此極端、卑劣的事情,他們將來恐怕很難再全心全意的信任你。團隊內失去了信任,工作起來就難有效率。沒有效率,未來的勝利就更難求得。更難求得,你又得用更多激烈的手段。如此,又陷入了另一個惡性循環。

應得的,終究會得到

因此,雖然很抽象,但今天的文章,主要就是想分享這些年下來,關於人生的一個很大心得,那就是這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個「物理極限」。

你可以超越這個物理極限,但多得的最終都要加倍還回去。最簡單的例子,吃美食很享受,但吃得過飽,你就得花一個晚上的時間被脹氣、胃痛、胃酸過多,甚至胃食道逆流煎熬,賠上多好幾倍的痛苦。

因此,在這個世界上,你最終能夠造成的巨大影響,必須是在經年累月的過程中,用逼近「物理極限」的時速運行,所達成的結果。所以,選定方向、長期努力、並且用正確的方法去砥礪自己的能力,創造物理極限的真正提昇,我認為,才是創業 CEO 的正道、王道。

與大家共勉之。

___

有興趣和我一起工作,建立台灣成為世界一流網路生態系?AppWorks 正在招募 Chief Editor (總編輯)、Legal Master (法務輔導長)、Design Master (設計輔導長),以及 Real Estate Master (辦公空間輔導長) 等專才,歡迎加入!

(Graph via smemon, CC License)

創業 CEO / 成長極度重要,但別盲目

July 14th, 2015

Read before you drink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Startup = growth, smart growth

到此為止,你應該已經意識到成長的重要。

一家快速成長企業,即使規模仍小,還是能夠贏得許多優質的合作夥伴、人才與創投,因為大家都想搭上一台升空的火箭。

但成長的目的不是成長,未來的某一天,下載數終究要轉換為活躍用戶、流量終究要變成營業額,而現金流入終究要打敗流出,你的企業才能真正靠自己的力量在天空飛翔。

因此成長必須是聰明的,而不是盲目的。

關於成長,這些年觀察許多 1 到 100 企業下來,有以下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

小心廣告惡魔

Facebook、Google 等自助式廣告的好處是它們立竿見影,預算一丟進去,馬上就可以看到下載、營收開始上升。但就像解除症狀立刻有效的西藥一樣,太過著迷於這些廣告,會讓組織變得治標不治本,盲目追求漏斗上方的成長,而不是漏斗下方的堆疊。

一個好的自我檢查方法,是把廣告全部停下來一、兩周。等到數字全落底後,如果基本盤沒有比這波投放開始前高,或是高的幅度遠遠低於投入應該產生的價值,那麼就該好好檢討產品本身的問題。

別落入蝗蟲陷阱

有了流量、會員,接著就是要把它們轉化為訂單、營收。其中一個立刻見效的方法,就是直接收買他們。常見手法有購物金、買千送百、限時折扣等等。這些促銷方案偶一為之,可以讓優質、忠誠的會員感受到你的誠意,但若是經常使用,不僅會造成用戶群體的彈性疲乏,更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讓最終留下的,只剩下不打折不買單的蝗蟲型客戶。那即使得到一時的營收成長,也無法換回長期的穩固基礎。

團隊成長過快也是常見禍根

為什麼公司會陷入盲目成長,除了短線、求快的思維之外,另一個常見的禍根,就是團隊過快成長。因為募得資金,所以趕快搶人才。因為人變多,所以需要專案讓大家執行。因為需要專案,最後開始做一些邊際效益遠低於零的事情。

事實上,成長有物理的極限。在每一個時刻,一個新創企業,只有少數幾件事情可以換得健康又快速的成長。因此,在人才策略上,必須維持中道,頂多稍偏積極。超越物理極限的擴張團隊,加上經驗不夠的管理,不僅沒辦法換回未來的價值,更往往是重傷成長中新創企業的最重要錯誤。

年成長率 + 營業利益率 = 40%

但什麼樣的成長是健康、符合物理極限的?Union Square Ventures 合夥人 Fred Wilson 近期在他的網誌中提出了一個 Rule of Thumb (經驗法則)。

他認為,年成長率加上營業利益率,應該維持在 40% 左右。換言之,如果營業額以 YoY = 100% 成長,則今年的營業利益率可以落在 -60% (虧損 60%)。但若營業額 YoY 只有 +50%,那營業虧損率就要下降到 -10%。如果營業額不成長,那麼營業利益率就必須達到 40%。

這個法則的背後,或許沒有經過縝密的大規模調研,但以 Fred 看過數百家快速成長企業的經驗,絕對有其參考性。回顧我擔任董事企業的成長經驗,我也得說這個經驗法相當有精妙性,尤其是對於營業額超過 3、5 億台幣,進入中段成長期的企業來說。

以上,就是關於聰明成長的一些分享,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___

歡迎訂閱我的 MR JAMIE 電子報

(Photo via Maricel, CC License)

創業 CEO / 時間,可以是你最好的盟友

November 17th, 2014

WALL-E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裡,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We always overestimate the change that will occur in the next two years and underestimate the change that will occur in the next ten.

–Bill Gates

Facebook 創辦於 2004 年,在 2014 年,它的市值正式突破 2,000 億美金,月活躍用戶也首次超越 13 億人。

淘寶成立於 2003 年,在 2014 年,以淘寶營收為主的阿里巴巴集團正式於紐約證交所掛牌,市值突破 2,800 億美金。

Google 開始於 1996 年,在 2006 年,它的市值正式突破 1,000 億美金,員工人數也第一次超越 1 萬人。

Amazon 開始於 1994 年,在 2004 年,它的營業額突破 69 億美金,市值則達到 178 億美金。2014 年,它的營業額將挑戰 1,000 億美金,市值更已突破 1,500 億美金。

回頭看,這些公司從當年謙卑的開始,成長至今日雄霸一方的科技巨擘,除了要有受市場歡迎的產品與服務,高度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長時間的優異執行。

而時間,也是年輕管理者最容易忽略的要素。

尤其在網路、電視媒體發達,不斷宣傳速成文化的今日,大家往往沒意識到組織前進,有相當的物理限制。也因此,抵達下個里程碑所需要的,往往就是時間。

造成這個物理極限的,除了人才、原物料等上游供給,還有通路關係、客戶基礎、品牌等下游累積,更重要的,是知識、技能、合作默契等團隊運作能力的提升。

科技的發達讓上、下游串連的效率有所提昇,但幾乎無法解決同仁學習知識,在工作中磨練技能,以及在合作中訓練默契的速度。也因此,在可以靠「更新軟體」快速學習的機器人大量取代人類之前,企業進步的物理極限,幾乎難有大幅突破。

但從反面看,這也代表管理的重點不是決策的「效率」,而是決策的「正確率」。選對方向,接著堅持十年、二十年,直到這方向成為氣候,基本上就是上述公司的成功方程式。

當然,誰也沒有辦法精準確定十年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景象。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其實還是有不少蛛絲馬跡。

不變的是人性

無論世界如何改變,人性是不會改變的。自古以來,人多半感性、健忘,偏好輕鬆、方便,喜歡立刻見效、佔到便宜。這些人性的種種共同特質,以及不同年紀、背景、群體人們的偏好,都是可以研究與掌握的。

研讀歷史

要了解既定的人性在某種外在狀況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歷史可以給很多的教訓。花時間下去研究,你會很驚訝的發現,歷史經常在重複它自己 ─ 19 世紀末電報技術開始普及時,也出現了所謂「新經濟」一詞,接著就發生過度投資,以及隨之而來的泡沫化,與 20 世紀末期的達康泡沫如出一轍。

活在未來

世界的發展並不是全體並排前進的,在某個領域,總有一、兩個城市、國家,會領先大家發展,然後好的結果才逐漸被其他地區的人看到、跟上。因此,辨識這些突出的區域,並且密切追蹤它們的發展,可以幫助你變成活在未來的人。有了 Internet 之後,這工作變得容易許多,但能抓住機會的窗口小上許多。

質疑所有媒體寵兒

這幾年,在科技領域,媒體陸續炒作了 LBS、擴增實境、雲端、O2O、iBeacon、電子書、數位匯流、3D 電視、智慧電視等議題,標榜它們很快會是巨大商機,但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雷聲遠大過雨點。當然這些題目裡,有少數會在十年後對人類社會形成巨大的影響,但無論如何,在前面的兩年隨著媒體起舞,往往不會是優秀的選擇。

用宇宙的觀點

最後,也有不少時候,未來在哪裡已經相當明顯,問題反而出在我們活在過去的框框裡面,無法放下。要避免這個毛病,我經常練習從宇宙出發,提醒自己在宇宙的眼中,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時的。如此,便能較容易放下立場,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

___

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與眾多創業 CEO 們一起學習

(Photo via jflinchbaugh, CC License; 本文編輯後刊於《30》雜誌)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