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value’

你有拒絕 22K 的權力

January 29th, 2013

Spiderman goes to work

不知道幸還是不幸,我兩週前的「22K 根本是個偽議題」,成了一篇超級受歡迎,但也引來不少筆戰的文章。

當然那不是一篇完美的文章,如果你要挑骨頭,我的雞蛋裡面常常都有。是我網誌的長期讀者就知道,我深信「獨立思考」,認定每個人都有自主判斷的能力。所以我的文章務求精簡,僅提供一個思考方向,其他留給讀者自己去挖掘,自己去定案。

所以 22K 一文,或是這個網誌的任何文章,往往都只從一個觀點去看事情,而不會試圖提供全面的檢討。原因是我認為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每個作用力的背後,都會有它的反作用力,每個優點背後,都會有它的缺點,身為一個關心某議題的知識份子,應該要自主的去深入了解每個選項,最終形成自己主觀的判斷。那不是「對」與「錯」的問題,那是「選擇」的問題。

這帶我們回到 22K 這件事情,還有一點我還想表達的,那就是「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

Price vs. Value

身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都在「選擇」,選擇如何與他人「交換價值」。價值當然有很多很多種,但假設我們先把金錢歸為一種,其他所有的價值歸為一種,則我們可以得到上面的圖表。我們可以付出金錢去得到價值 (左下角),例如:繳學費得到知識,也就是接受教育;我們也可以付出價值去得到金錢 (右上角),例如:使用腦力與體力換取薪水與獎金,所謂的工作。有時候我們可以既得到金錢又得到價值 (右下角),例如:小孩得到父母的照顧。

但我們有沒有可能既付出金錢又付出價值呢?你或許會說是右下角「小孩」的相反,那就是「父母」。但其實不然,因為做爸媽的人,當我們看到小孩子健康的長大,他們臉上快樂的表情,那個滿足感是任何金錢都買不到的。所以父母雖然付出了金錢與照顧,但往往得到了更多的滿足作為回報,公式的兩邊相加,最終是落在「付出金錢」而「得到價值」的左下角。也就是說雖然金錢是「零和」遊戲,一個人付出就會有另一個人接受,但其他的「價值」卻不是,很多時候雙方都得到比原本更多的價值,所謂「雙贏」或是「一加一大於二」。

Price vs. Value -- Cheated

只有很少數的時候,我們會落在座標軸的左上角,那就是當與我們交換價值的人,有意或是無意的欺騙我們的時候。舉例來說,當我們花 100 元去吃一碗牛肉麵,不但不好吃,回家之後還拉肚子。這種狀況下,我們付出了金錢,沒有換得相對的滿足感,最後還賠上了健康與時間。當這種事情發生,絕大多數人的反應是記取教訓,下次不再與這個人交換價值,如果損失太大,則我們採取法律行動,想辦法把失去的價值追討回來。

除了這類型被欺騙的狀況,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聰明的選擇,如果付出了金錢,就要得到價值,而且越大越好。如果付出了價值,就要得到金錢,而且越多越好。

Good Jobs vs. Bad Jobs

所以選擇工作,當然也是一樣的情況,如果一個工作得到的金錢遠遠超過你所付出的價值,那我們會認定是好工作。如果既能得到金錢,又能得到價值,也就是當興趣與工作合而為一時,我們會認定那是一個超級好工作。相反的,如果一個工作付出的價值遠遠大過得到的金錢,那就是一個爛工作。

了解了這個價值交換的結構,你就能了解為什麼我說「22K」不重要,因為它模糊了焦點。同樣在「22K 薪水」這條垂直虛線上,有超級爛的工作,也有超級好的工作,端看你如何選擇。事實上,同樣在任何薪資水準的垂直線上,都有超級爛的工作,也有超級好的工作。所以選工作的重點不是在「得到金錢」這個 X 座標軸往右靠,而是在「付出價值」與「得到金錢」這個 X-Y 平面上,往右下角靠。

另外,因為每個人性向的差別,對一個人來說是「價值」與「金錢」兩得的超級好工作,對另外一個人而言卻可能是「付出價值」遠大於「得到金錢」的爛工作。然後你還需要看「雇主」的交換矩陣,雇主雖然願意付出金錢,但當然也必須要得到價值。

而就像父母與兒女的關係一樣,雖然雇主與雇員間金錢方面是「零和」的交換,那不代表雙方間的價值也是零和的交換。事實上,當適合的雇主與雇員一起工作,雙方都會在這個合作關係中得到很大的價值。好的人才能夠幫助公司成為更偉大的企業,而好的企業也能讓人才從工作上得到極大的成就感與自我實現。那是一個很棒的雙贏局面,也是我們在人生中每個價值交換,所應該追求的終極目標。

所以我覺得我們不應該討論 22K,而應該討論如何讓每個人才,都找到適合他的伯樂。財富不是錢,人生也不應該只用金錢來衡量。唯有當每個人都聰明的選擇雇主,找到他能樂在其中,並且獲得合理收入的工作時,我們才會擁有一個幸福的社會。

因此我鼓勵每個人聰明的選擇工作,讓好的雇主能夠得到好的人才,讓惡質的雇主找不到員工,迫使他們改善,而我認為,那才是進步最重要的動力。

延伸閱讀:年輕人,請選第一個老闆,不要選第一份工作

___

歡迎在 Facebook 上加入我們

(Photo via eneas, CC License)

創業 CEO:雇用價值觀,不要雇用能力

December 24th, 2012

Pirates

歡迎來到「創業 CEO」系列,在這個系列中,我們討論一個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一位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創業 CEO 很常落入的陷阱,是雇用能力很強,但並不是特別認同公司的人 — 因為前線已經在打仗了,公司需要「即戰力」,尤其是業務和技術,因此往往顧不了那麼多,先找強手進來再說。

這是一個陷阱,因為在當下你很容易做出那個決定,面對堆積如山的功能需求,一天到晚當掉的網站,那麼多想要去攻的客戶,趕快找幾個厲害的人進來是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問題是又厲害價值觀又合的人,是非常難碰到的。所以你往往只有厲害但是價值觀不合,或者是價值觀合但是缺乏實戰經驗的兩種人可以選,而又因為需求的迫切,創業 CEO 往往會選擇前者 — 至少他可以馬上幫我把這些東西修好,至於個性與價值觀,我們可以慢慢調。

天知道那才是痛苦的開始。因為這個人進來後,一開始或許有段蜜月期,但日子久了,你會發現他與其他人開始出現摩擦,並且常常私底下,甚至是公開的,批評公司的大小決策。他的態度開始影響到公司的夥伴,與他意見不合的人常在會議上發生爭吵,無論是心情、業務都會受到拖累,而有些人甚至開始跟他站在同一陣線,覺得公司做什麼事情都很瞎。

但因為他是強者,你為了他的戰力,想盡辦法溝通、包容、妥協,到最後公司的制度與文化,就因為這一個人大幅的改變,直到有一天你才驚醒,後悔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事情。

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讓一個能力很強,價值觀卻不適合的人進來,結果多半都是類似的狀況,差別的只有程度而已。

這裡的問題是你忘記了能力可以學,但一個人的價值觀其實很難很難改變。所以你應該雇用的是價值觀吻合,能力雖然有些不足,但他積極想要學習、進步的人。

至於價值觀吻合的人要怎麼找到?你應該感謝上天,因為你生在一個社群媒體的時代。當你每天都在網誌、Facebook 上向全世界訴說你的理念,那志同道合的人自然而然就會找上你。事實上,目前 appWorks 的六位夥伴,都是在讀了我的網誌,認同我的 Vision 之後,才決定加入我的。而如果他們不來找你,那就代表你的 Vision 不夠吸引人,或者是你無法把它講得夠好,所以你該做的是繼續努力,直到你能夠講出一個吸引到又認同你,能力又強的人來加入你為止。

有建過公司的人就知道,一個組織的價值觀與文化,重要性遠遠勝過一切。而公司裡的每個人,尤其是前面十位夥伴,都會影響這個文化。所以身為一個創業 CEO,你該把它視為你工作的核心,然後非常用心的去經營。

「寧缺勿濫」說來簡單,但能夠創造出一個長期、健全的偉大企業的,是那些真正堅持到底的 CEO。

___

歡迎在 Google+ 上收聽我一天的種種分享

(Inspired by Brad Feld; Photo via intherough, CC License)

為什麼你付了錢卻不去健身房?

January 17th, 2012

根據統計,一、二月過年期間是一年中健身房人潮最踴躍的時候 ── 大家立下新年希望,決定要好好運動維持身材。我想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參觀了設備、簽了合約、付了會員費,以為頭都洗了,這樣就有動力常常去運動,結果呢?到了年終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付了好幾萬塊,但一年下來,總共去的次數只是個位數。

放心,你並不孤單,幾天前在 The Atlantic 上的文章談到,根據 Berkeley 在 2005 年發表的「Paying Not to Go to the Gym」研究顯示,大部分的人跟我們有著一樣的情況。當健身房讓他們選擇是要付「單次 10 元」或是「月費 70 元」時,多數人選擇了 70 元月費的方案,但最後每個月卻只去了 4 次。也就是說,他們想著一個星期兩次,這有什麼難的?最後卻完全做不到。

不,這個現象其實不完全是懶散,經濟學家把這種心態稱作「誇張的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意思是人們往往比較專注在現在的快樂,而對於未來可能的好處,卻打上了誇張的折扣。所以當你已經上班累了一天,當然寧可回家休息,而不是移動你的懶屁股,到健身房去報到。

但你已經付了 70 元了,不是應該有很大的動力把它「賺回來」嗎?不,事實上,光去想應不應該賺這 70 元,去幾次健身房才能夠賺回來這件事情,都是很累人的。「決策疲乏」是這個現象的專業術語,換成白話就是「逃避」。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想」這件事情常常太累了,最簡單的選擇就是「不要去想」。

而要怎麼讓人們真的去運動?當然是給他們足夠的「獎勵」,例如:白花花的鈔票。美國有許多新型態的健身計劃,現在會先跟消費者收取昂貴的費用,之後再依據他們真正運動的情況,把錢退還給他們。我在紐約時,朋友就參加中央公園的晨跑隊,4 個星期的計劃得先繳美金 400 元,如果每天準時報到,結束後才能拿回 250 元。

當然,大多數健身房的商業模式,並不是在給你健康的身體。他們賺錢的方法,而是在於利用你的「誇張貼現」心裡。記得嗎?最容易獲利的,就是擁抱人們的七宗罪

所以,想清楚你對準的是什麼 TA (Target Audience),然後根據他們的心理,好好的 Hack Everything 吧!

(Photo via 5405056093,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