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WhatsApp’

天殺的,為什麼已讀訊息不回?

July 17th, 2013

TechOrange Read Message

與上一代的 Email、MSN、Skype 一樣,這一代的 Whatsapp、Line、Facebook Messenger 與 Google Hangout 都是人跟人之間的溝通工具。但與上一代的 Email、MSN、Skype 不一樣的,除了 Whatsapp、Line、FB Messenger  與 Hangout 都更關注「Mobile」之外,就是這些溝通軟體都提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新功能:

已讀訊息

說真的,技術上,已讀訊息是一個非常小的功能,你問任何一個工程師,他都會跟你這說不過就是資料庫的一個 0 變成 1,然後把它推播給「寄件者」而已。

但如果你觀察消費者,這個功能顯然對他們非常非常的重要。TO 的 Chloe 昨天寫了一篇「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的戀人絮語:天殺的,為什麼已讀訊息不回!」側寫包括「已讀」在內的種種新科技社交現象,一夜之間馬上得到超過 3,600 次分享。

關於已讀,她精闢的說:

…曠男怨女在 Line、Whatsapp、FB Messenger 傳達一句句隱晦的愛意和邀約:「你在幹嘛?」、「聽說《環太平洋》很好看耶」,然後,隨時翻出手機看訊息已讀了沒、對方回傳了沒、對方上線了沒;曖昧男女被通訊軟體制約地一塌糊塗,然後在已讀不回的等待煎熬裡,咒罵已讀真是天殺的發明…

但與其說這樣的現象是「制約」,不如說它其實是挖出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某種「渴望」,一種想要趕快得到回應,趕快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的人性趨向。

「渴望」與「必須」

這讓我連想 Nir Eyal 的這篇「Why Behavior Change Apps Fail to Change Behavior」,他提到人們的需要其實分為「Wanna」與「Hafta」。Wanna 也就是 Want to 的縮寫,是你內心渴望要做的事情 ─ 偷懶、愛現、見到心愛的人、吃一頓大餐、看五月天演唱會,這些是很情緒性的、感性的、衝動的事情。相對的,Hafta 是 Have to 的縮寫,是你大腦認知到必須要做的事情 ─ 工作、課業、運動、少吃一點,這些是很理智的、受壓迫的、邏輯上知道這樣做比較好的任務,但也往往是我們情緒上最想要逃避的事情。

失敗的網路服務與 App,往往就是針對了 Hafta,卻沒有滿足到 Wanna。最好的例子就是自從有網路以來,無數勇者戰死的「旅遊行程安排」沙場。照理來說,消費者去旅遊前,當然「需要」也「應該」安排行程,因此做一個好用的 Trip Planner,理當會有市場。但事實證明,二十年的網路下來,沒有任何一個這樣的網路服務得到應該有的巨大成功。為什麼?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們,「想要」懶惰、「想要」逃避、「想要」到時候再說。

觀察實體的旅遊業就會知道,人們都了解「自由行」比較能夠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而「跟團」則常會因為旅行社想多賺錢而被安插怪異的購物行程。但事實是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跟團,也就是把行程安排「外包」給旅行社。歸咎原因,大家雖然「知道」自己安排行程是有最棒旅遊體驗的 Hafta,但「不要去想它」卻是每天已經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們的 Wanna。對絕大多數人而言,Wanna 通常會戰勝 Hafta,因此 Trip Planner 是一個很難有巨大成功的產品。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絕大多數的卡路里管理、運動規劃、婚禮計畫等類型的 Apps,都犯了類似的毛病。相對的,少數抓住了人們的 Wanna 的產品,則能夠在市場上取得好成績。RunKeeper 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完全抓住了人們「愛現」的心理,我認為那是它獲得運動者愛用最重要的關鍵。

所以,我從這裡面得到的啟發是,在設計產品時,重點不是功能在技術上的複雜度,而是它們對於使用者的意義,尤其是能不能打中他們的 Wanna。已讀訊息是這麼樣一個簡單的東西,但卻完全命中了曠男怨女的心態,難怪這東西被如此被廣泛的複製,也被如此廣泛的討論著。

___

關於行銷的觀察,我常分享在 Facebook,歡迎追蹤

(Photo via TechOrange)

全世界都不是笨蛋

November 1st, 2012

初創業者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覺得別人都太笨了,才會用那麼笨的方法做事情,明明我想出來的這套新東西就好很多,全世界應該立馬換用我的這個產品。

但往往,等到他好不容易把那個新東西做出來,才會發現全世界的人都不想買單。

為什麼?原因其實很容易解釋,因為全世界的人都不是笨蛋。商業是達爾文「物競天擇」的世界,公司是物種,市場是天,公司負責演化,而市場決定誰生存下來。所以現行普及的方案,必定是激烈競爭後,由「天」決定讓它留下來的。真正「笨」的產品與公司,老早就被市場淘汰,哪有可能成為一個繁盛的物種。

也就是說,當你覺得某個東西很笨的時候,它對於「天」,也就是市場來說,其實是聰明的恰到好處,也因此生存了下來。至於所有過度聰明,或是過度愚笨的相似物種,往往不是沒有被嘗試過,而是在競爭的過程中,被市場淘汰掉了。

也就是說,當你覺得「這樣做不是比較好嗎?」的時候,你的解決方案往往有某種不符合市場實際需求的地方,很有可能是營運成本太高導致終端售價遠高於市場的願付價格、很有可能是太難上手、也很有可能是大多數人根本沒有這樣的需求。

唯有一個例外的時候,就是當出現 Paradigm Shift 時。這個東西中文多翻成「典範轉移」,但我覺得翻成「環境劇變」還更容易解釋一點。如果市場是達爾文生態圈,那當物競天擇好不容易達到平衡時,什麼時候會產生新物種?沒錯,就是當環境出現劇變的時候。

突變者的唯一機會,就是當 Paradigm Shift 正在發生,但目前主宰的物種沒發現,或是來不及適應的時候。iPod 搭著音樂數位化的 Paradigm Shift 打敗了 Sony 的隨身聽,iPhone 則搭著多點觸碰與行動上網的 Paradigm Shifts 打敗了 Nokia 與 Blackberry。Facebook 搭著實名制、真實人際和社群遊戲的 Paradigm Shifts 打敗了 Myspace,而 WhatsApp, WeChat 與 Line 則搭著行動上網普及的 Paradigm Shift 取代了 MSN Messenger 的主宰地位

所以,要成功顛覆一個產業,你不但要深入了解這個產業原來運作的模式,還必須要知道有沒有正在發生的環境劇變,將會影響這個產業的運作邏輯,讓你這個突變者有機會乘虛而入,與原本的主宰競爭。相反的,當沒有 Paradigm Shift 發生時,如果你只是在某個功能上比原本的產品稍稍改進,那往往是無法打敗現今的主宰的。

當然,人為的除外,在大自然界,環境劇變發生的情況是很少有的,因此物種演化的速度也相當的緩慢。但在商業的世界,環境變遷的速度不但比自然界快許多,而且還有越來越加速的情況。Facebook Open Graph 平台、社群媒體、病毒行銷、行動上網、後 PC 裝置、3C 產品的上網化 (智慧電視、智慧相機) 等等,都是正在發生的巨大環境變遷,也是破壞創新者可以利用來突破在位者霸權的 Paradigm Shifts。

全世界都不是笨蛋,多一根尾巴的恐龍不是比較好的恐龍。找出正在撞地球的彗星有哪些,然後演化出更能適應劇變後環境的新物種,才是在創業世界生存真正的方法。

___

11/7 (三) 1:00PM 歡迎到「appWorks Demo Day #5」來看看所有參與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們,觀察到了哪些環境的變遷,又演化出了哪些更新、更強悍的物種。

(Photo via jdhancock, CC License)

Cubie Messenger 如何挑戰 WhatsApp 與 Line 的地位

October 31st, 2012

若要說到「傳統」手機裡面最受歡迎的功能,除了講電話之外,大概非「傳簡訊」莫屬了。還記得以前每到過年過節,不但電話永遠撥不出去,就連要發個簡訊也常常得被大塞車的基地台退件。

而在 2008 年之後,隨著 iPhone、Android、Mobile Apps 與行動上網的普及,讓最多 App 開發者前仆後繼嘗試的產品,理所當然就是取代「發簡訊」這個功能的軟體。其中最為國人所認識的,大概是來自美國的 WhatsApp 與來自韓國+日本的 Line。

WhatsApp 在 2009 成立,並在 2011 年成功從北美重量級創投 Sequioa 手中募得 800 萬美元的資金。發展短短三年內,WhatsApp 已經在全球累積了近 2 億的用戶,每天收發的簡訊數量高達 100 億則。

相對的,由韓國最大網路公司 NHN 的日本分公司 NHN Japan 所開發的 Line,雖然比起 WhatsApp 晚了兩年才出發,但相對於 WhatsApp 在 iOS 上採美金 0.99 元付費下載,Line 選擇的是免費下載模式,並提供非常可愛的心情圖案供消費者選用,貼近亞洲使用者的胃口,最後再佐以大手筆的宣傳花費,例如在台灣發表時重金請來桂綸鎂拍攝電視廣告大力放送,創下非遊戲類型 App 宣傳的先例。

在這些差異化與主動出擊之下,Line 在上市一年內便突飛猛進,頗有後發先至的趨勢。截至目前為止,在全球的下載已經累積到了 6,000 萬,來到 WhatsApp 的三分之一。在亞洲站穩腳步後,NHN Japan 已經準備反攻美洲,直搗 WhatsApp 的主市場,並且宣稱目標是在年底前突破 1 億使用者, 好威脅 WhatsApp 的霸主地位。

兩強競爭之間激烈,但「網路簡訊」可不只是這樣而已。事實上,這個領域的擁擠程度是超乎想像的。除了 WhatsApp 與 Line 之外,「億級」用戶的平台還有以語音短訊 (Push to Talk) 聞名的騰訊 WeChat (微信)、Viber 與剛被微軟收購的 Skype,「千萬級」用戶的平台則有 TextPlus、Tango 與 KakaoTalk,除此之外,Kik 也擁有高達 800 萬的使用者。接著別忘了 iPhone 內建的蘋果 iMessage,Facebook 也有推出自己的 Messenger 軟體,和 Google 的 Chat、Google+ Hangout 與 Voice 三種平台,都有內建簡訊傳輸的功能。

所以如果我跟你說我要在這個超級競爭,強敵環繞的市場裡,靠著很少的資源創業,想辦法殺出一條血路來,你大概會認為我瘋了。然而就在過去的半年之內,有一個來自台灣,不到十人的小團隊,他們居然做到了。沒錯,就是今天的主角 — Cubie Messenger

若要說到 Cubie 與上述所有「簡訊與社交」應用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著名的手繪功能。不,不是手寫然後幫你辨識成文字的功能,那個 iPhone 早就內建了。Cubie 的手繪功能,是你在螢幕上畫了什麼,Cubie 就幫你完完整整的傳給朋友,所以無論你是寫一段文字,還是畫一個笑臉,對方都可以清楚的看到。

如果那聽來很熟悉,沒錯,根據 Cubie 的兩位創辦人 Tempo 與 Cjin 的描述,靈感雖然是同事們在去年底時想出來的,但的確搭上了年初那個很受歡迎的「你畫我猜」遊戲 Draw Something 的順風車。而就靠著這樣更親密的訊息體驗,Cubie 在幾乎沒有任何推廣預算的前提下,在推出的短短半年內就全球突破了 350 萬用戶,更重要的是,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十個國家,都衝上了 iPhone「不分類金榜」冠軍的頂尖成績。

當然或許你會說這裡面含有運氣的成份,但如果你仔細想想,智慧手機本來就都有內建手寫的功能,但全世界這麼多創業者,只有 Tempo 與 Cjin 想到要把手繪與他們要開發的訊息應用揉和在一起,光是這樣觸類旁通的能力,就顯示出了他們的創業底子。

事實上,Cubie 雖然才半歲,但這可不是 Tempo 與 Cjin 第一次出來創業。早在 2004 年,這對神鵰俠侶就已經創辦了專門開發 Java 遊戲給「傳統手機」使用的「隨想行動」。隨想的四年讓他們累積了不少 Java 開發的經驗,隨想最後也順利的賣給了國內的軟體公司,讓他們初嚐到了成功退場的滋味。

但 Tempo 與 Cjin 並沒有在那裡停下來,很快的,手癢的兩人又創辦了以開發網頁遊戲為主的 Gamelet 嘎姆擂台,並且製作出了頗受中小學生歡迎的「光暈戰記」等等遊戲。不過,雖然有幾款成績不錯的遊戲,但身為網頁遊戲入口,嘎姆擂台的表現卻沒有太亮眼。

直到 2011 年中,不斷思考如何突破困境的兩個人,終於決定再從網頁遊戲跳回手機領域,試著開發給手機用戶使用的好 App。他們看到 WhatsApp 很受消費者的喜愛,緊接著 Line 也成功的推出。分析之下,這些平台 (當時) 都只有一億以下的用戶,比起 MSN Messenger 全盛時期在全世界擁有的 10 億用戶,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他們決定也來挑戰這個市場,靈機一動,把手繪的元素加入要開發的簡訊社交軟體中,哇啦!Cubie Messenger 就這樣出現了。

當然平心而論,以目前的成績來看,Cubie 只能算是成功的踏出了第一步,距離真的要和國際列強平起平坐,他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創業其實就是這樣,WhatsApp 也是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累積到今日 2 億用戶的成績,所以如果 Cubie 花三年的時間能夠追上他們,那已經表示 Tempo 與 Cjin 的能力是對方的兩倍。

無論如何,很高興台灣在 Mobile Social 這個新興領域並沒有缺席,Cubie 團隊也已於日前進駐到矽谷的 500 Startups 開始接受育成,努力經營國際市場。就讓我們一起期待 Cubie 能夠蒸蒸日上,有一天為台灣在世界軟體產業的名人堂裡,留下一筆成果輝煌的紀錄。

加油了,Tempo 與 Cjin!

___

appWorks Demo Day #5」來了,11/7 (三) 1:00PM 所有參與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們,將會在那裡向全世界展示他們的產品、商業模式與創業成果,歡迎你一起來感受他們的熱情,欣賞他們的努力,或許得到一些啟發。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 年 10 月的《管理》雜誌)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