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009的文章

噗浪的台灣奇蹟

July 16th, 2009

自從今年初以來,上網”噗浪 (Plurk)”可以說漸漸變成台灣網民的全民運動。噗浪這個微網誌在台灣有多紅? 紅到它的成長速度可以比 Facebook 還快,且流量也在本周超越電玩第一站巴哈姆特 (gamer.com.tw),一路朝台灣第二大社群網站痞客邦殺來。(見下圖。來自 Google Trends)  如果這樣還不夠厲害,那讓我告訴你,連 62 歲的豬哥亮都在噗浪,這浪夠猛了吧?

相對的,在北美及全球排名第一的微網誌 Twitter,則是在台灣被噗浪打得抬不起頭:

我覺得這樣的現象可以稱得上是台灣奇蹟,因為噗浪在全球所有地區中,唯一只有在台灣打敗 Twitter,而且台灣網民對噗浪的流量貢獻度竟高達 25.7%,幾乎是美國流量的兩倍。(資料來源: Alexa)

除了恭喜噗浪在台灣的成功之外,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好好研究這個網站為什麼可以在台灣市場這樣夯,他們做對了什麼。而這樣的成功模式,為什麼又無法複製到全球其他地方。我相信這裡面有很多值得有心創業的同好們學習的地方。以下是我的淺見,但是我更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激起大家的討論所以非常歡迎你們留言貢獻你們的看法

在我看來,噗浪之所以在台灣這麼紅,他們做對的事情有:

產品設計與使用習慣

雖然同樣是微網誌,我覺得噗浪的產品設計與 Twitter 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大體來說,噗浪可以說是繼承台灣使用者熟悉的 MSN Messenger 介面,把一個一個的對話視窗搬進網頁中。相對的,Twitter 的設計比較忠於”微化網誌”這個概念,也就是把所有的發言,統一的堆疊在一起,不依主題分開。Twitter 這樣的版型,也可以說跟 Facebook News Feed 的延伸。所以,對於在 08 年已經很熟悉 Facebook 使用的北美民眾來說,適應 Twitter 是沒什麼問題的。相對的,對台灣網民而言,從 MSN 遷徙到噗浪,也是很直覺的。

另一方面,噗浪有許多”遊戲概念 (game like)”的功能,例如: Karma 值,徽章,等級等, 這也比較能夠吸引玩線上遊戲比例很高的台灣網民.

中文化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台灣網民相當偏好中文介面,對英文介面的網站則常常望之卻步。噗浪的確中文化的很早,早在 08 年 5 月,就已經提供中文版,比 Facebook 還先一步,也難怪後續成長動力較強。相對的,Twitter 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提供英日文以外的版本,這也是在台灣普及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贏取關鍵使用者採用

噗浪很早就獲得包括酪梨壽司水瓶鯨魚彎彎在內的多位台灣知名網路作家的支持,並加以推廣 — 光酪梨壽司一人就貢獻了 2856 個使用者。這樣口耳相傳的網絡效應 (network effect) 是相當可觀的,加上噗浪也相當用心經營這些早期支持者,其新加坡籍創辦人 Alvin 就在一年內兩度拜訪台灣,並跟 300 名台灣噗浪客共度噗浪一歲生日,於是建立起與 Twitter 的差距。再拿也是 Twitter 活躍使用者的壽司做例子,他在噗浪的追隨者人數就多達 Twitter 的四倍。從這點就可以看出贏得關鍵使用者,並加以經營,造成的影響。(下圖: 酪梨壽司的噗浪)

然而可惜的是, 噗浪在台灣大成功的這些關鍵,剛好也都是很難在其他地區複製的,甚至可能是導致失敗的因素。MSN 的使用習慣,是噗浪無法控制的。而對當地語言版本的依賴,也是因各國網民的習慣而不同。只有關鍵使用者方面,是噗浪可以努力的,然而以現在 Twitter 在全球各地一發不可收拾的氣勢,時機上或許已經太晚.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噗浪在台灣的大成功,間接引來了大陸的封鎖。這點也值得有心以台灣當跳板,進而前進內地市場的創業家們借鏡.

我就寫到此,非常希望聽到你們的意見,歡迎大家多多發表你們的看法.

創業的迷思 (一) 關於先進者優勢 (First-mover Advantage)

July 14th, 2009

http://pastamanvibration.files.wordpress.com/2009/05/2ndplace1.jpg對於想要創業,卻沒有經驗,也從未在新公司工作過的人來說,創業這件事其實有許多迷思 (myth – 筆譯: 似是而非的觀念)。Mr. Jamie 將藉由這個系列與大家分享一些心得,希望能讓有心走上創業這條路的同好們做為參考。 (左圖來自: wordpress.com)

經濟學上有所謂先進者優勢 (First-mover Advantage) 的這個概念,認為一個產業的先驅公司,相較於後進的競爭對手,應該存在著許多優勢,例如: 可在對手未出現前先搶下大塊地盤,對市場定價的擁有主動權,以及在產業標準制定過程上的影響力等等。所以個別公司應該要試著洞燭機先,比對手們領先一步投資新領域,創業者也要動作快,而且重點在於想出最創新的產品和商業計畫。

這一切聽起來都很合理,畢竟先搶先贏。可惜經過產業研究的結果發現,這個理論在實用上,卻往往是不成立的。其中一個比較著名的研究來自 NYU Stern 的行銷教授 Peter Golder,在他與 Gerard Tellis 共著的 Will And Vision (筆譯: 意志與遠見) 一書中,追蹤了 66 個新產業以及其先驅者,結果只有 6 個案例在十年後還是處在領導者的地位。也就是說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一個產業的先進者是沒有穩固的優勢的。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真正的優勢其實是屬於後進者 (second mover) 的

這樣的研究結果,其實也不難解釋。在大多數的創新產業,市場往往是不成熟的,所以先進者所創造出來的商品,也往往與消費者的真正需求有些差距。雖然創業團隊都會努力想要藉著聆聽使用者的聲音來修改產品,但是這樣的策略往往有實際執行上的困難,包括: 分辨哪些使用者的回饋值得採用,團隊內部對於自己開發的商品日久生情,加上既有技術的包袱等等。相對於先進者面對這些因素的拖累,從零開始的後繼者要取前車之鑑,推出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商品,往往較快也較有效率。所以在創業的世界裡面,最後成功的,大多是能夠吸取前人教訓的後起之秀。近幾年的例子包括: 讓蘋果 (Apple) 起死回生的 iPod 其實是改良自創巨 (Creative) 失敗的 Nomad MP3 隨身聽,iPhone 也是取 Palm Treo 及微軟 Windows Mobile 平台加以改良,而 Facebook,Myspace 及 Friendster 之間也存在著世代交替的關係。

既然在創業的世界裡,所謂先進者優勢,是不存在的迷思,則身為一個創業家,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將進入的產業,做透徹的研究,不重蹈前人的覆轍,吸收他們的精華,然後做出在市場上更成功的商品。而另一方面,這個迷思的破除,也間接的告訴我們其實一個好的 idea並不是成功創業最大關鍵。 相反的,能夠找出既有市場的不健全,值得改善的地方,反而才是重點。

瀏覽器作業系統 (Web OS) 時代 即將來臨

July 10th, 2009

http://static.arstechnica.com/google_chrome_netbook_ars.jpg這兩天,美國科技圈最熱的話題,就是 Google 稍早投下的震撼彈秘密研發多時的 Google Chrome OS 終於即將完工預計在年底推出,而第一階段的市場目標將瞄準小筆電 (netbook),更重要的是售價將是 0 元 — 免費贈送! 也就是說,除了繼續蠶食鯨吞搜尋及網路廣告等本業,Google 將進一步揮軍長期由微軟 (Microsoft) 獨霸一方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 (PC operating system) 市場,與微軟展開一場“桌面主導權的殊死戰”。(左圖來自: ars technica)

而微軟方面當然也不可能坐以待斃,預計將在美國時間 7/13 星期一正式發表對應產品與對策的相關消息。相較於對麥金塔的冷處理,微軟這次可以說是正經八百的迎戰,原因與其說是因為 Google 的來勢洶洶,不如說是其舉動背後代表更深的含意。其實說穿了,Chrome OS 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新技術,打開箱子一看,不過就是 Google 的 Chrome 瀏覽器再加上部分 Linux 作業系統核心的組合包裝罷了。然而,它的出現,意味著第二次個人電腦作業系統革命,即將來臨。就像微軟在 14 年前靠著圖像式視窗系統 Windows 95,打敗停留在文字模式的 DOS 群雄,最後一統江山一樣,這次的世代交替,將是瀏覽器作業系統 (Web OS) 上位的時代,而過程中勢必又會重新洗牌,微軟如果稍有不慎,辛苦建立的江山,可能轉眼拱手讓人.

lightBulb 什麼是瀏覽器作業系統?

瀏覽器作業系統的英文原名是 Browser OS 或 Web OS 顧也可翻成網路作業系統 (此 Web OS 與 Palm 的 webOS 行動作業系統不同)所謂 Web OS指的是開機之後直接進入網路瀏覽器而使用者的所有操作行為都在瀏覽器中完成的一種作業系統它與現行視窗式作業系統最大的不同在於本機上並不安裝任何其他應用程式 (application)而是仰賴遠端伺服器提供且使用者的文件檔案等資料也都不在本機上儲存由於大多的計算是在遠端伺服器完成Web OS 對於硬體的要求很低而且使用者也沒有一定要使用特定單機才能執行某些應用程式的限制所以無論使用任何一台 Web OS 電腦都可以方便的執行所喜愛的程式而由於文件檔案等資料都儲存在伺服器上也沒有資料轉移或是備份上的困擾反觀 Web OS 的致命傷則是需要隨時隨地都有網路連線 (always online)這可以透過離現模式 (offline mode) 來克服且隨著網路的普及也會越來越不成問題.

Web OS 如能普及,將會是廣大使用者的福音,它除了能帶來眾多的便利,也能促使電腦的售價再壓低,而加速其在落後地區的推廣。但是 Web OS 之所以能實現,其實包括 Chrome OS 在內的這些新式作業系統軟體,只是其中一小環節。反觀整體網路大環境的變遷,才是真正的主因。

回顧網際網路及網頁技術,自從 2004 年左右開始,陸續有許多重大的革新,例如: AJAX 等動態網頁 (dHTML) 技術的普及,讓以往難以透過網路去執行的應用變得可行,例如過去多在單機上執行的文書處理,試算表等辦公室軟體,逐漸被 Google DocsZoho Office 等廠商搬上網路。到了 2006 年,Adobe 推出 Flex 2 平台,使得 Photoshop 類型圖片及影像編輯應用也能在網頁上執行,而導致 Photoshop ExpressAviary 等網站的誕生。最後就連高度依賴單機計算的遊戲類程式,也在 FlashShockwaveUnity3D 等平台共同的努力下,而逐漸見到網路化的可能性。再加上即將通過成為標準的第五版 HTML 語言規範 (HTML 5),將讓更多不同種類的應用可以移植至網頁內執行,包括 Firefox 3.5 在內的瀏覽器,也都開始偷跑支援一些關鍵功能。所以 Google Chrome OS 之所以選在這個時候推出,不是因為技術上的突破,說實在的是因為大環境的成熟.

其實大家回想一下這 15 年來個人電腦使用情形的變化,也可以感覺到 Web 環境成熟的速度,及為何它終將取代桌面的地位。以 Mr. Jamie 為例,1999 年,也就是十年前,我每天電腦應用程式使用的分配大約是 40% Outlook Express,30% IE,20% MS Office 以及 10% 其他單機應用軟體。到了十年後的現在,2009 年,這個分配已經變成 90% Firefox,5% MS Office 以及 5% 其他。也就是說,這十年中最大的改變是 Outlook Express 完全被 Gmail 取代,而 Google Docs 及網誌則吃掉了我對 MS Office 四分之三的依賴。所以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再不消幾年,最後的 10% 也將被網路化。屆時,除了瀏覽器,我將不再需要任何其他單機軟體,也就是說 Web OS,已經能完全滿足我電腦使用的需求。值得附帶一提的是,這樣的趨勢發展,除了 Windows 外,還對微軟的另一隻金雞母 — Office 系列軟體 — 也造成很大的威脅,導致微軟也在去年底趕緊宣布 Office 從 2010 版開始也將網路化.

所以,Chrome OS 的宣布,背後代表的,是在不遠的未來,身為使用者的我們,將不再需要擔心安裝或更新應用程式,花時間備份資料,或是煩惱同步多台電腦間的文件,而可以把更多時間與心思花在完成手邊的工作上面。Web OS 是我們目前很多苦難的解答,而這個劃時代的革命即將來臨敬請屏息以待.

※延伸閱讀※

ZDNet Taiwan: Linux業者看Chrome OS:既合作又競爭

ZDNet Taiwan: Chrome OS 夥伴 華碩、宏碁入列 不見戴爾

Official Google Blog: Google Chrome OS – FAQ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