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11的文章

《80後老闆的八堂課》,勝過兩年 MBA

March 9th, 2011

Upstarts! 在美國是一本小有名氣的創業書,雖然不是賣得超好,但是在創業圈子有不小的迴響。所以當智園跟我說他們要把這本書帶進台灣,希望能夠給創業者一些啟發,請我幫忙推薦時,我二話不說的答應了。以下,就是我幫這本書的中文版《80後老闆教世界的八堂課》,所寫的推薦序:

讀這一本書,勝過兩年 MBA

我從國小就開始組裝電腦、學寫程式,因而養成了一個非常「工程師」的思考邏輯。去美國念 MBA 之前,我對「案例研究」這件事情極度的質疑,如果這世界上有什麼好道理的話,你直接把它告訴我就好了,幹嘛浪費時間研究這些小故事。

在史騰商學院 (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的兩年,徹底的改變了我的想法。原來,案例是這麼美妙的東西。一則短短的故事,居然可以隱含這麼多的道理。尤其是一些新的邏輯、方法,教授們都還來不及歸納,但如果你能自己從劇情中去體會,將來碰到類似的狀況,就能夠觸類旁通,拿來應用。

所以從那之後,我便愛上了收集各式各樣的案例,不管是經濟史的演進、商場的競爭、企業的興衰,都是我最好的靈感來源。這其中又尤其是創業家的故事,和他們如何用新的模式、新的方法,打破既有的秩序,直接改造這個世界,殺得對手措手不及。在我看來,與其說管理是一門科學,我認為它更接近藝術。而創業者,就是這裡面的摩登學派,他們專門喜歡衝撞所有的臨界點,不斷的要把這個世界推向前所未有的境界。所以創業這條路是沒有規則可循的,因為你在追逐的地方,往往根本沒有人到過。於是,也就和藝術一樣,唯有透過不斷的研究其他創業人的作品,你才能夠從中得到啟發,最後幫助你達到那個驚人的突破。

而《80後老闆》,就是你最需要了解的那些創業案例。與其說這本書是 8 堂課,我覺得還不如說它是個創業的一千零一個故事。而且這裡面應有盡有,包括人家是怎麼厚臉皮的募資、無所不用奇襲的讓電視台答應播放他的節目、什麼是網路時代最瘋狂卻也是最有效率的行銷方式、你又可以如何不按牌理出排的領導 Y 世代的員工,甚至連別人是怎麼一邊創業、一邊做公益,也在這本書的精采內容裡面。

說穿了,身為一個專注於網路的創業投資者,我每天的工作其實就是和 Y 世代的創業人相處。這些人和我們最大的不同,是他們從來沒有處在「資訊匱乏」的年代過。對他們而言,資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更重要的是,還是隨選即看、不需等待的。而數位世界裡的各種複雜的文化、次文化,對這些網路原生族群來說,更是像呼吸一樣的簡單。所以,當他們挾著這樣的優勢,把它帶到各個產業去,這當然會對我們已知的世界,帶來一次又一次的衝擊。

所以《80後老闆》這本書,不僅僅是給其它創業家看的,它更重要的價值,是讓我們這些網路世界的外來移民,終於有機會好好一窺究竟。不過就像一開始寫得一樣,每個案例,裡面都隱含了數不盡的道理。因此即使你不是創業家或管理者,我相信還是可以在本書裡找到許多值得參考、借鏡的好題材。

最後,很高興能在這邊跟各位推薦這本創業的案例大全,希望你們會喜歡裡面的每一個故事。

Enjoy!

準備好要大幹一票,衝撞這個世界了嗎?歡迎加入 appWorks,和 10 個一流團隊們一起並肩作戰。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放申請,詳情請見 appWorks 網站,或是線上申請書。期待看到你們的加入!

※創業書籍,除了《80後老闆》以外,我還推薦《工作大解放》和《衝了!》。

(Image via Amazon.com)

再論「出版將死」

March 8th, 2011

很高興看到「出版將死」所引起的討論,不管該篇文章下面的留言、網誌 圈子、還是 Twitter 上,大家都發表了很多很有深度的見解。這些討論很棒,我自己從中學到不少,有些角度是我之前完全沒想到的。社群媒體就是這麼神奇,每個人都是你的老師,所以我雖然不一定贊同你們的每一個論點,但是我絕對歡迎任何人加入討論。真理越辨越明,況且當你想要說服別人,自己的觀念也會變得更清楚,這對大家都是很好的練習。

回過頭來說 Amanda 發表的這篇網誌「Some Things That Need to be Said」,我認為她有些觀點很正確,但是有些卻是誤解,畢竟她還年輕,對商業的理解比較偏向「個體經濟」。我鼓勵大家去看看原文 (需要中文翻譯的可以參考這裡),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辯證:

  • 「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變成暢銷作家,事實上,在數位的世界更是只有有實力的人才能」 — 這點我 100% 贊同,這也是我最熱愛網路的地方,它是一個更公平的世界
  • 「自助行銷是非常累人的工作」 — 這點我也 100% 贊同,我每天早上 6 點起床讀新聞、寫文章,為得就是宣傳我的理念,當網路上有這麼多的聲音,你要被聽到的難度當然會增加。重點是這件事情是現今的出版社無法替你做的,所以這不是實體書和電子書的問題,是社群媒體帶來的改變。出實體書的作者,還是必須自己經營個人品牌 (試問,有哪一位編輯肯替作者早起寫網誌的?還是幫你維護你的 Facebook 粉絲頁?就算他肯,也不是好事,因為在社群媒體時代,讀者們要的是本人,連花花公子查理辛都開始親自 Twitter 了,你說呢?)
  • 「編輯非常的難」– 這點還是一樣,無論是實體還是電子,都存在相同的問題。但我想點出的是電子發行往往不需要複雜的排版,反而更能夠專注在內容上
  • 「電子書佔 20% 的市場」– 完全錯誤,根據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 (美國出版協會) 公佈的數據,電子書目前佔據 3.8% (443M vs. 11.7B) 的市場,假設電子書的平均定價是實體的 1/2,那用「量」去計算,電子書應該是 7.6%
  • 「球賽打到第六局,比數是 8-2,你這局剛得 2 分,他們從第一局之後就沒得過分」 — 不是很好的比喻,比較像是賽跑,實體已經先跑了 50 分鐘了 (500 年),電子才出發,但在短短的一分鐘之內,電子就追上了將近十分之一的距離,你說要是你是領先者,會不會怕?不怕才怪!更重要的是,已經跑了 50 分鐘的實體書,現在不是在樹下乘涼,而是呈現倒退的狀態 — 2010 實體成人書的銷量,從精裝到平裝,實際是 -2.0 ~ -6.3% 不等,而電子書,則是狂增 164%,這樣你有點感覺了嗎?
  • 「5-10 年電子才會變成主流」– 或許比她想像中的還要快,尤其是當你看電子 vs. 平裝,目前已經來到 441M vs. 1,380M,不到 1:3 的地步。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是實體出版社,知道 5 年內你目前的生意模式會被取代,我問你怕不怕?

所以結論呢?說死太沉重,但我認為實體出版被邊緣化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而且速度是在增加的 (2010 年只有 15M iPad + 8M Kindle,2011 會有 40M iPad + 20M Android Pad + 10M Kindle)。現在的出版社難道不能轉型?我認為是可以的,但只有少數,因為網路世界 20 年來發展出的種種機制、文化、規矩,是他們無法了解的。而出版社在數位發行的附加價值,比實體少了很多。所以當他們無法拋棄原本的生意模式,轉型會是非常困難的,這點,可以參考之前的「複雜商業模式」一文。

網路正在造成商業世界大規模震盪,新的產業正在興起,舊的產業將被取代。在 appWorks,我們幫助你抓住這些機會,成為下一個時代的領導者。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放申請,詳情請見 appWorks 網站,或是線上申請書。期待看到你們的加入!

(Image via indieurbanfantasycom)

出版將死 — 26 歲作家自助發行至 Kindle,年入百萬

March 5th, 2011

已經說過好多次了,電子書,是一個很爛的稱號,它代表的實體世界對於網路的不理解。既然都已經來到了數位的時代,少了實體的束縛,何來書之有,何須成冊而後出版?人們要的是「內容」,有意義、有價值、有娛樂性的內容,加上方便他們取得、閱讀內容的環境,是書不是書,根本一點都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出版業必死無疑,因為它在人們消費內容的食物鏈上,已經沒有任何附加價值,也沒有任何地位。前幾天傳出來,Amazon Kindle 上暢銷作家 Amanda Hocking (阿曼達‧哈金) 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個 26 歲的小女孩,自己寫小說,自己發行到 Kindle 平台,少了出版社在中間剝削,Amanda 的小說可以只賣美金 3 塊錢。扣去 Amazon 抽的 30% 手續費,她還淨賺 2.1 元。更重要的是這樣定價,幫她帶來了大量的讀者,每個月銷售 100,000 本以上,也就是說,她靠自己寫書自己發行,一年賺進好幾百萬美元

然後那些出版社呢?他們還在抱怨 Kindle 把電子書賣得太便宜,應該要從 $10 一本升到 $15 一本,才不會影響到實體書的生意。醒醒吧,各位作者,別再被出版社騙了。就像唱片公司一樣,這些老恐龍掙扎著逆天而行,以為自己可以抵抗時代的洪流,並不惜把你們通通拖下水。很快的,你就會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作家,直接跳過他們,自己到數位管道上發行,乘著這波浪潮,變成下一代的意見領袖。而現在的作者,照這樣的趨勢下去,大概只能成為出版社可憐的陪葬品。

再說一次,這個世界,正在用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希望你們已經發現了。

當大環境改變,就是創業家破壞既有秩序最好的機會。在 appWorks,我們幫助你抓住這些趨勢,成為下一個時代的霸主。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開放申請,詳情請見 appWorks 網站,或是線上申請書。期待看到你們的加入!

(Image via Amanda Hocking’s Blog)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