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文章

低燃燒 — 你最好的朋友

October 4th, 2012

Premature scaling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Jamie Lin

在我看來,創業分為兩個步驟 — 第一個步驟:從 0 到 1,第二個步驟:從 1 到 100。

這個觀念可以被用在創業的好多個面向上面,例如:一、找到一個小小的成功,二、放大你的成功;一、找到 Product-Market Fit,二、用力推廣你的產品;一、找到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二、規模化你的商業模式;一、先在在利基市場成功,二、逐步切入主市場;一、自己跑業務累積有效的銷售方針,二、找一群業務來大量執行這個方針。

重點是這是兩個步驟,所以在第一個步驟的時候,你只專心的把 0 變成 1。所有關於 1 到 100 的事情,你必須先放著不管。因為最終如果 0 不能變成 1,那你花再多力氣去準備把 1 放大成 100 的種種,其實一點幫助也沒有。

千萬別小看把 0 變成 1 這件事情,它其實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難的。過程中你不僅僅需要努力、用功、聰明、智慧、堅持、決心和執行力,往往還需要很多很多的運氣。因此它發生的時間點基本上是無法預測的 — 你可以再努力、再用功,但如果沒有那個命,也是白搭。所以為什麼人家說創業比氣長,我說算清楚你還剩幾發 Pivots,其實都在講同一件事。如果超級努力能夠讓你達到 .200 的打擊率,那你大概還是需要上場個 3-7 次才能打出一支安打。

實務上初創業者的打擊率還要更低,所以你必須想辦法「買」更多的打擊的次數。或許準備多一點存糧是個方法,但願意支持你的天使往往就那麼多。因此更重要的就是「省」,省到極限,每分錢都花在刀口上。這也是身為「0」的優勢,除了爛命一條,你沒什麼牽掛。大公司有它的矜持,無論是新事業還是老部門,賺錢還是賠錢,薪水必須維持一定的等級。但小公司沒有那個問題,只要創辦人還活得下去,根本不需要發薪水。能夠不花的錢就不要花,必須花的錢也想辦法不花,無論如何,省到極限,因為你永遠不知道「1」會在什麼時候到來,所以在那之前,你必須要讓公司的 HP 越長越好。

我已經很省了,Jamie!

每個聽到這道理的創業者,都是這樣回答我的。沒問題,你只要跑一個很簡單的檢查,就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省 — 打開你的記帳本,看看自己有沒有在 0 還沒變成 1 之前,就把錢花在任何 1 變成 100 的工具上面。常見的情況:明明只有 4 個人,卻租了一個 20 坪的辦公室 (我在預留成長空間)。或者遊戲還沒寫出來,就請了一位客服 (我想說她可以先當助理)。明明網站沒有流量,卻開了一個 Medium 的 AWS Instance (萬一流量爆衝怎麼辦?)。

往往你只要仔細一看,每個 0 的團隊,都還是花了很多的錢在 1-100 的事情上面。狠下心來,把那些通通砍掉吧。因為找到你的 1,需要的時間往往是想像中的 3 倍。以網路業來說,大概需要 3-5 年的時間,還記得嗎?這件事情需要 10,000 個小時才能學會。所以在那之前,你該做的就是把學費壓到越低越好。

___

除了課程、輔導、社群、資金,appWorks 還提供 6 個月的免費辦公室,支持你省到極限,直到找到你的 1。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加入我們

(Photo via alles-schlumpf, CC License)

別忘了,你面對的是兩個市場

October 3rd, 2012

自從 appWorks 管理的「本善基金」宣布成立以來,幾乎每週都有創業團隊來找我們聊增資的事情。有些團隊明顯是做足了功課才來,無論是自己的產業、市場、商業模式,還是我們的投資偏好,他都研究的非常清楚,會議可以直接的進到第二階段,開始討論為什麼他需要錢,拿到錢之後對他的公司有什麼幫助,而如果是 appWorks 投資他,我們又能給他帶來什麼價值。

有些團隊則比較嫩,第一次來的時候可能連產業的結構與趨勢都還沒什麼研究,只有一個很多人下載的 App,覺得需要資金來雇用人手完成事情,或許讀了很多我或 appWorks 經營團隊寫的文章,但其實還無法準確的抓住我們想要的是什麼。碰到這種團隊就比較辛苦,我們通常要花兩、三個月的時間來陪他做功課,幫忙他把市場、產業、商業模式通通定義清楚,確認自己為什麼需要錢,拿了錢之後又要「投資」在公司的什麼業務上面。這個過程有時候很重複、很繁瑣,但我們必須一直提醒自己,這不能怪創業者,台灣的創投過去十年幾乎沒有投資網路業,所以大多數創業者沒有經歷過增資這件事,總是有人要出來負責教會他們的第一次。

最後有一種團隊簡直讓人氣結,他們不但沒有把功課做好,重點是連銀行的存款都已經剩下個位數。他來找你的時候已經發不出薪水,哪有兩、三個月的時間調整增資計畫?這種時候我們真的是兩面不是人,如果在資訊不充足的情況下投資,那很難對我們的股東交代。但如果不投資,好像 appWorks 什麼照顧創業者都是放屁,見死都不會救。碰到這種團隊我們只好很快的進行我們的投資前調研,但成功的機率往往很低,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多半已陷入惡性循環,很難挖出什麼值得投資的亮點。

資本也是市場

所以今天要提醒創業者的,是你們面對的其實不是一個市場,你們面對的其實是兩個市場。你除了要把產品在「終端市場」成功的賣給客戶之外,也必須要把公司的股票在「資本市場」成功的賣給投資人,這樣你才能募得足夠的資金,幫助你做出更大、更新、更好的產品,把公司帶到下一個階段。資本是一個市場,因為市場裡面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客戶」,每個客戶都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願付價格,和自己希望得到的「價值」(投資報酬)。

所以創業要成功,你不僅要把終端市場研究透徹,也必須要把資本市場摸得一清二楚。你或許會問,Jamie 你不是說最好的創業公司是投資人捧著錢來找你的嗎?對,但那種公司出現的機率大概是 0.01%,更重要的是要達到那種「」的狀態,很多時候不是努力就夠了,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務實的創業者,當然一方面要想辦法在終端市場做出成績,試著達到無敵的狀態。但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稠繆,提早開始與資本市場互動。

所以現在請你拿出你的銀行存摺,把存款餘額除以你每個月要花掉的錢,如果這個數字在 6 個月以下,沒錯,我就是在說你,趕快拿起電話簿,開始跟創投約時間喝咖啡吧!

___

在 appWorks,我們不只投資你,還花整整六個月的時間陪你調整商業模式,帶著你學會與資本市場互動的種種。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來跟我們一起學習

(Photo via ahmadnawawi, CC License)

衝流量、衝會員、衝下載…

October 2nd, 2012

郭家兄弟的弟弟 Andy 昨天寫了一篇「廣告是幾乎不可能養活自己的獲利模式」,點破了在「網路」這個行業,要靠衝「流量」然後賣廣告來賺錢,成功機率極低,遠遠低過像是電子商務、遊戲,甚至是收會員費等商業模式

奇怪的是這個道理在網路業已經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認知,但我總還是常聽到初創業者呢喃著「我們在衝流量」這樣的口號。當然它是一個 Web 1.0 時代遺留下來的產物,早年的 Yahoo 的確是靠著坐擁流量,然後賣廣告賺錢,就這一個簡單的招式過了 15 年 (1995-2010) 的好日子。但先別說近來 Yahoo 自己也碰到了大問題,光是這十多年來,多少網站衝上世界前百大,賺不到錢又跌出世界前百大這個事實,就該讓創業者意識到這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但無論你怎麼打,「衝流量」這個口號就像蟑螂一樣,就是不肯死去。

你或許會說 Google 和 Facebook 不也是靠賣廣告賺錢,但事實上他們賣的不是流量廣告,他們賣的是「精準行銷」。Google 與 Facebook 的廣告多是靠點擊收費的 (Cost per Click),也就是說流量再大,如果消費者不願意點擊,那也是沒用 — 就像 Andy 文章說的一樣,大部分的 CPC 廣告,點擊率有 0.1% 就很不錯了。Google 利用把相關廣告放在搜尋旁邊來提升點擊率,Facebook 甚至進一步把廣告與內容放在一起,並且透過你的朋友來吸引你點擊。這些,都不是一般空有流量的網站做的到的事情。

所以在有流量之前,你最好先有高人一等的「轉換率」。

賣廣告的,你必須像 Google 與 Facebook 一樣,有辦法讓網友更願意點擊你的廣告,更重要的是,在點擊過去廣告主的網站之後,你帶來的使用者必須要有更高的購買率、客單價,真的能夠為廣告主帶來價值,比他們花的廣告預算還高的價值 — 否則下次他們也不會再回來下廣告。賣商品、賣服務的,你必須要能夠有比同類型網站更高的購買率、客單價、回購率、用戶終身貢獻值 (Life-Time Value),否則衝再多流量也只是浪費你的頻寬成本。

然後你還必須要有很高的留下率,也就是能讓使用者再次回到你的網站的機制 — 會員電子報、粉絲團。最後,你還必須要有很強的病毒參數,也就是會員拉會員的機制。以上這些,都跟你的推廣策略沒有關係,而是你產品品質本身的改善。

有了這樣的「好」產品後,你才可以放膽去規模化。因為你清楚的知道,每拉來一個新使用者,他會貢獻多少營收,多久會回來一次,又會帶來多少朋友。

也就是說,當網站剛上線時,重點不是衝「流量」,而是衝「質量」。等到 LTV > CPA 確認之後,那才進到規模化的階段。

___

網路行業博大精深,要在裡面摸索出一條自己的路,你需要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加入

(Photo via emayoh,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