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 CEO」文章

創業 CEO / 不想被自己創辦的公司丟下巴士?那就別小看領導的挑戰

May 12th, 2015

Yahoo! Inc. co-founders Jerry Yang, left, and David Filo celebrate the launch of the new Yahoo! Mail, Monday, August 27, 2007, in front of a ballon featuring the new email character LIAM, mail spelled backwards, at a company event in Sunnyvale, Calif. With the rollout starting today, the new Yahoo! Mail is the biggest overhaul of the popular Web mail service in ten years, and will now feature a new interface, integrated instant messaging and text messaging to mobile phones in the US, Canada, India and the Philippines. (Photo for Yahoo! by Court Mast)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Apple、Tesla、Twitter、Groupon、Yahoo、Etsy、Blackberry,這些被許多人尊敬,從創業一路成功走到 IPO 的科技公司,有一個鮮為人知共同點:它們的創辦人,都在過程中被董事會拔除 CEO 大權,甚至趕出公司。

Steve Jobs 是大家最熟悉的案例,創業並成功帶領 Apple 掛牌上市後,他的領導風格遭到許多同仁的排斥,面對藍色巨人 IBM 排山倒海而來的攻擊,董事會最終決定支持較成熟的外來執行長 John Sculley,敗下陣來的 Jobs 也只好摸摸鼻子走人。

當然 Jobs 的故事峰迴路轉,命運安排他在 NeXT 沈潛,最終在 12 年後回鍋拯救瀕臨破產的 Apple。但其他創業 CEO 目前為止並沒有這麼幸運,自從被董事會丟下巴士後,便與他們的寶貝漸行漸遠 ─ 最悲慘的 Yahoo! 共同創辦人 Jerry Yang,兩度擔任 CEO,兩度都需讓出大權。

當然,這些人之中,或許有些天生就不是當領導者的材料。但更多的,我們觀察到,是 0-1 的游擊隊長創業者,在達到 1 之後,對於蛻變成為一位將軍,帶領一個一邊要打仗、一邊要快速成長、建立制度、紀律與文化的軍隊,這個艱鉅的挑戰,所缺乏的尊敬。

這個極度艱鉅的挑戰,主要的有好幾個來源。

沒有完美的人才

首先,管理叢書上的人才,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每個人有他們的優缺點,也有他們的人生目標、私心。因此,帶領人,需要對他們的人性有充分的掌握,才能知人並且善任。這個能力當然不是天生就擁有的,它需要基於對人性,以及組織與社會的演變,長時間的細心觀察。

沒有完美的制度

再來,管理叢書也承認,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矩陣,集權、放權、事業部化,所有的組織制度,都有其優缺點。領導人必須熟稔這些系統的設計原理,適時按照組織發展需要,動態選擇各階段應該應用的制度,這也是一門很深的功課。

時間的匱乏

當組織需要你花很多心思去布局時,同一時間,你的公司還在打仗。而且當你越成功,大大小小的競爭對手,也就越積極的想要把你拉下領先。你必須要在稀缺的時間裡,一邊學習如何當個優秀的領導人,一邊實際建立一個越來越好的組織,這也是困難的工作。

文化的建立

制度之上,還有文化。文化的建立,是更困難的工作,因為是基於 CEO 以及高管們對大大小小事件的反應,像一條鞭子般,形塑組織上下的文化 (一個事情越往下會越被放大)。因此,一個事件發生,你該如何反應,才能形塑你想要的組織文化,這是艱難的社會科學,而無法是科學。

煉鋼

最後,一個優秀組織的建立,往往不是線性的成長過程,而更接近煉鋼。你必須要在「量變」與「質變」、「寬鬆」與「緊縮」等對立價值觀中反覆切換,才能逐漸把組織帶往你想要的動態平衡中。這又是更進階、更難精通的領導技巧。

因此,不想被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掃地出門,方法不是擁有絕對的股權,而是真正學會當一位一流的 CEO。要成功挑戰這個艱難任務,第一步就是認知到這座山有多麼的高聳,懷著謙虛尊敬的心,一步一腳印的認真往上爬。(註)

___

我們創造 AppWorks,不只希望幫你從 0-1,還要陪你一路走到 100,歡迎加入

註:一位把公司搞垮的二流 CEO,擁有再多股權也沒有用

(Photo via Yahoo, CC License)

 

創業 CEO / 分辨四種市場,擬定對應戰略

May 6th, 2015

Farmer's Market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近期研究了 Steve Blank 的 4 Types of Markets,我認為對於協助創業 CEO 釐清面對的市場,擬定適合的作戰策略,很有幫助。我把這個框架稍微用我的想法調整並展開,整理成以下的表格,供大家參考。

4 Kinds of Markets

以下則是更完整的描述。

新市場 New Market

這是絕大多數初創業者面對的市場,主要原因是不想跟人家做一樣的事、缺乏資源 (無法挑戰既有市場),或是缺乏市場知識 (無法破壞創新)。新市場基本上還不存在,因此優點是沒什麼競爭對手,但缺點就是無中生有、挖掘出尚未被驗證的用戶需求,成功機率其低無比。因此要在這個市場成功,靠的是持久戰,用最低成本快速測試對用戶需求假設,一試再試,直到有一天賓果為止。也因為市場還沒成形,因此在這裡面宣傳,通常得依賴自媒體、病毒等免費的管道。最後,要在這個市場成功,靠的是使用者內幕,也就是 Peter Thiel 所謂的秘密,對於用戶的需求,你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事情。

實務上,從開始創業到成功挖掘到前所未有需求、找到新市場,通常需要 2、3 年的時間,有時候甚至要超過 5 年 (因此成長曲線會呈曲棍球棒狀)。所以無所不用其極的維持低燃燒,是走這個市場最重要的策略。另外,一旦新市場被你成功驗證,那它馬上會變成既有市場,進入另外一個賽局。

既有市場 Existing Market

既有市場是用戶需求已經被確認,且通常已具經相當規模,或是快速成長中的市場。在這個市場裡面,用戶永遠在追求 C/P 值更高的產品,因此要進入它,靠的是提供同樣品質但價格更低,或是同樣價格但品質更高的產品。要做出這樣的產品,否則就是要犧牲毛利,或是擁有規模經濟等效率上的優勢。因此,在既有市場裡成功,打的資源戰,產品要快速迭代,越來越好;規模要越來越大,讓成本、售價越來越低;網路、平台效應要不斷提昇,讓產品的價值越來越高。這些事情要做得好,靠的是比對手更高的執行力,而為了要超越先行者,或是維持領先位置,通常要大量的透過付費媒體 (也就是廣告) 佔據用戶基礎。

跨國複製市場 Copy-to Market

跨國複製市場是把一個已經在國外成功的產品與商業模式,複製到本地市場來經營。這個市場有點像是新市場與既有市場的結合,它還是在嘗試一個在本地尚未完全被驗證的需求,但由於這個模式在外國已經被驗證,成功的機率比新市場高上許多。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100% 的複製是不會成功的,因此你必須要聰明的複製 90-95% 國外成功模式,然後再微調剩下的 5-10% 來適應本地用戶的文化與需求。所以經營這個市場的關鍵資源是人才,有能力真的了解外國成功模式的內涵,再把它調到符合本地用戶需求的那些。另一方面,通常好的國際模式都會引來不只一個模仿者,因此你必須比對手們更快、更準確的複製,因此這是一場效率戰。

顛覆既有市場 Resegmented Market

最後,面對一個成熟市場,當底層出現技術、平台、通路等 Paradigm Shifts 時,你可以搭著這些大浪,顛覆既有市場。成功抓住這樣的機會非常不容易,因為你必須同時充分掌握既有市場的痛點,以及各種底層正在發生的 Paradigm Shifts。要成功執行這個策略,靠的則是破壞創新策略,也就是先推出在周邊功能上不起眼的次世代產品,再慢慢進步,從底層蠶食大傢伙們的午餐。在破壞創新的初期,往往需要靠病毒等免費媒體,等到黃金交叉要開始發生,則要換檔進入快速圈地的資源戰。

結論

所以,面對四種市場,需要的是四種不同的工作方式,以及對應的資源需要。對於缺乏資金的創業者,通常不會選擇直接進入既有市場。但如果能夠,選擇顛覆既有市場,或是跨國複製,成功機率會稍高一些。尤其顛覆既有市場,往往能產生巨大的成功。

___

創業 CEO,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1,讓我們協助你征服市場

(Photo via infomastern, CC License)

創業 CEO / 層層堆疊,不斷升級競爭力

April 28th, 2015

Corporate Competency by Jamie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討論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身為創業 CEO,當你達到 Product-Market Fit、找到 Scalable Business Model,你會發現,不僅用戶開始增加、媒體開始注意你,大大小小的競爭對手,也紛紛從各種方向冒出來。

這時你不能停在這裡,必須要繼續前進,建立更高的門檻、更穩固的長期價值。

在 PubGame、EZTABLE、91APP、uitox、udn.com 等多家正在從 1 努力往 100 前進的網路公司擔任董事這些年來,我經常必須與這些 CEO 們探討,如何建立更高的競爭優勢。這也讓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系統的去定義企業競爭力的來源。

經過反反覆覆的草稿、重畫,我做出了這張表,希望能在累積企業競爭優勢路上,為大家提供些導航。以下,讓我們先來解釋一下它的涵意。

Layers 的意義

分為這些階層,有幾個想表達的意思。首先,越往上層的競爭力,往往越難取得,產生的價值相對的也就越長期、越難複製。另一方面,上層的競爭力,往往必須基於下層的競爭力,無法直接跳躍取得。

Layer 1 自身能力

Layer 1 是自身的能力,在知識密集的網路產業,思考力、生產力,以及速度,是基礎競爭力最重要的來源。但同一時間,只要假以時間,這些能力通常都可以被複製、被趕上。

Layer 2 產品

基於自身能力,可以打造出很受市場歡迎、自己會賣自己、客人一用就愛上的產品,這就是產品力。但跟自身能力一樣,產品還是相對容易被複製。

Layer 3 平台粘性

基於受歡迎產品之上,可以建立非產品核心功能的平台粘性,例如:網路效應 (Facebook)、平台效應 (PChome 購物),以及搬家成本 (iPhone)。有了這些價值來源,即使競爭對手完全複製你的產品,也無法輕易複製這些平台價值,因此,你的優勢會穩固許多。

Layer 4 核心商業模式

網路效應、平台效應與搬家成本是極難複製的優勢,但實務上還是有可能被趕上,舉例來說,WhatsApp 就透過行動快速累積了 8 億人間的連結,眼看就要與 Facebook 的 14 億用戶等量齊觀 (註)。因此再往上,企業還要追求更長期,更難複製的優勢。

這個階層我稱為核心商業模式,並且放上了三個較常見的競爭力來源。

上下游優勢,也就是對於上游關鍵原物料的獨佔力,以及對於下游關鍵通路的影響力。上游優勢可以讓對手幾乎無法生產一樣的產品 (這也包含了專利),下游優勢則是讓對手無法進入通路去一起競逐消費者。

成本優勢就是基於規模、管理能力,而產生的絕對成本優勢。這會讓對手除非燒錢,否則幾乎無法在同一個價格區間與你競爭。

通路力是讓自己成為別人產品、品牌、廣告的通路,也就是成為接觸消費者的最後一哩,因此取得無可替代的戰略位置。

Layer 5 品牌力

比核心商業模式更長期的競爭力來源,我認為,是品牌力。其中,我又把品牌力分為產品品牌力與企業品牌力。產品品牌力,是讓顧客自動自發偏好你產品的能力,而企業品牌力,則是讓媒體、大眾、政府等群帶,自然偏好你的企業、你的訴求,你未來產品的能力。

Layer 6 進階商業模式

最後,我把最難取得,也最難複製的競爭優勢,歸類為進階商業模式。第一是資本優勢,也就是與資本接軌,取得籌碼上的優勢,可以透過割喉戰、併購等進階手段,擊退、收編對手的能力。第二是雇主力,也就是像 Google、Facebook 一樣,長期成為一流人才的首選企業,能夠有生生不息、越來越強的戰鬥力。第三是延展力,也就是基於既有商業模式之上,再延展出有綜效的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能力。

不斷升級

所以,身為一個創業 CEO,為了不斷維持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增加組織的存在價值,你必須持續提昇你的優勢,一直往更長期、更有續航力的競爭力前進。而我畫的這張地圖,當然不會是完整、完美,但希望能提供你一些參考。

___

創業 CEO,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1,讓我們協助你,堆疊更長期、更高層次的競爭力

註:還好 Mark Zuckerberg 把 WhatsApp 買下來了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