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創業點子」文章

香豔刺激的聊天輪盤 (Chatroulette)

February 17th, 2010


上周開始,美國這邊科技圈茶餘飯後的話題,除了 Google BuzzAdobe 與 Apple 間的角力之外,出現了一個叫做 Chatroulette 的新玩意兒。這是什麼東西呢?我把他翻譯叫“聊天輪盤” (Roulette 就是賭場的俄羅斯輪盤)。

Chatroulette 的玩法很簡單,基本上,你只要連上該網站,允許他 (透過 Flash Player) 存取你的網路攝影機 (Web Cam),然後按下左上角的 Start,一個活生生的“阿多仔”就會出現在你面前。所以有 Web Cam 的人,不如你們現在直接連過去玩玩,然後再回來繼續讀這篇文章。

(怎樣?是不是很刺激?)

好,我知道你們現在已經有很多想法,有些人可能已經開始恨我,但是討論這些之前,讓我先把這個故事講完。

據說這個東西已經一夜間成為全美高中生的新寵,大家沒事都在上面碰運氣。我好奇之下就跑去 Google Trends 查趨勢,結果 Chatroulette 居然還真的已經比 Kindle 還紅了 。(所以“書中自有顏如玉”還是比不上網路正妹啊!)

Google Trends -- 紅線: kindle; 藍線: chatroulette

更有趣的是,他的流量還有很大的部分來自中國大陸 (不過我試了大概有 20 次都沒碰上中國人,你們有嗎?):

但是大家都查不出這個網站的背後,到底是哪個天才。直到上個周末,終於被紐約時報 (NY Times) 給搞到了獨家,email 專訪了這個幕後主使 — 居然是一個只有 17 歲的俄羅斯少年。想當然耳,小子只是覺得有趣,還沒有想到商業模式,這東西完全是自己散布出去的。

故事講完了,現在進入正題。

聊天輪盤的涵義

我想你們剛剛或許經歷了蠻刺激的過程,不知道有沒有運氣很好,碰上上面這個可愛的法國少女,還是跟我的其他 20 幾次實驗一樣,碰到許多奇怪的人在做奇怪的事情。

對,就跟很多的新網路服務一樣,這上面或許有一些不入流的使用者。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一竿子打翻這個創新。我認為,和 Chatroulette 類似的服務,或是其中的元素,很有可能是網路社群再創新的動力。他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個:

1. 真人社交 網路社群經歷了 15 年的演進,終於從一開始的匿名制,慢慢演進到目前 Facebook/LinkedIn 等網站為主的實名制。所以下一步的目標,會是要把大家從螢幕的後面,拉到螢幕的前面。因此和 Chatroulette 類似的服務,將會是讓大家“面對面”,非常好的一種解決方案。

2. 簡單的要死 以往,想到要認識一個新朋友,是多麼複雜的一件事情。但是 Chatroulette 讓你只要滑鼠輕輕點三下,就可以踏出第一步。當然結果還是控制在你們手中,或許如果可以先稍微定義一下要找的人會更好。但無論如何用這樣的角度創造出來的服務,我覺得會是促進人際的很好平台。

3. 無牽無絆 Chatroulette 服務的另一個特色,是聊天雙方隨時都可以轉台,沒有任何限制。這也是非常有趣的設計,不但讓參與的人都覺得有主控權,或許也讓聊天的過程多了一些刺激。而這樣的設計,或許也是其他服務可以思考如何“借用”的。

聊天輪盤可能的應用

而就像所有新型態的服務一樣,Chatroulette 大概不會是最後最成功的那個 (見後進者優勢)。但是從他衍生而來的變種,我認為會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應用,光現在我就可以想到下面這些:

1. 語言學習 如果在配對前先問清楚雙方的語言能力,這個就變成了很有趣的真人一對一互助語言學習平台。

2. 客戶服務 當線上聊天很難解決問題的時候,乾脆用攝影機來跟客服人員解釋你的問題?

3. 極速約會 (Speed Dating) 這種活動在亞洲或許沒有很流行,不過大家應該都有在電影裡面看過。把 Chatroulette 稍微改一下,就是完美的 24 小時線上 speed dating 平台。

4. 粉絲服務 當你是某個歌手、樂團、作家的粉絲時,你或許很想認識其他的同好。而一個修改過的聊天輪盤服務,或許是很好的管道。

結論

就像社群網路從 Classmates.com 到 Friendster, Myspace 然後一直到 Facebook 才真正起飛一樣,和聊天輪盤類似的服務,也會經歷好一段時間的後浪推前浪,才能步入主流。但我相當看好這樣的東西,把大家從螢幕後面往前拉的潛力。另一方面,Chatroulette 這個網站一夕沖天的中間,也有很多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夠參考,然後拿去應用。而大家對這個服務有什麼感想,我也蠻有興趣聽聽,你們可以留言在下面讓我知道。就這樣,祝大家

新春愉快!

PS. 第一屆 appWorks Ventures 育成計畫 已開放申請

電子書了沒

February 3rd, 2010

這次回台灣,除了網路,電子書也是 FAQ 上的熱門話題 — 所謂中文電子書元年。為了親身體驗了一下眾家廠商的決心,我還特地跑了一趟台北國際書展,不但把參展的每台閱讀器都拿起來玩了一下,也跟攤位上的行銷人員,探了探各廠家的想法。結果這件表面上是百花齊放的事情,骨子裡還真不是一個亂字可以形容的。不知道是大家沒抓到重點,還是有難言之隱,不過再這樣各搞各的下去,我只怕”中文電子書”會步上”中文電子音樂 (MP3)”的後塵,變成一個不成氣候的產業,那就非常可惜了

硬體廠的思維

朋友跟我說,一個硬體業出來的老闆,投資開了間電子閱讀器公司,因為這個生意看起來很好賺。一台機器的成本 6 千多塊,可以賣 8 千多塊,一年”出貨”一萬台,就是 2 千萬的生意。我說那上面的書怎麼來?老闆說不管,消費者自己會上網去下載。

你不覺得這個故事聽起來很耳熟嗎?對!就是十幾年前 “MP3 元年” 也上演過一次的老戲碼 — 一堆硬體廠跑出來做播放器,然後咧?哦!我們被蘋果的 iPod 打敗了,因為人家比較會設計,外型比較炫。

是軟體,傻瓜

我想這些”硬體大廠”大概到現在還沒發現,打敗你們的不是 iPod,而是 iPod + iTunes 這個組合。消費者要的是軟體,要的是 total solution (全套解決方案)。沒有書,我買你的閱讀器要幹嘛?你覺得 Kindle 的成功真的是因為他的設計嗎?才怪!是因為他的方便,要什麼書,直接在機器上就可以購買,不需要跟電腦同步,不需要檔案傳輸,我爸也會用,這樣才能賺到我的聖誕禮物錢啊。

另一個朋友說,他在大陸逛 3C 商場,逛到了漢王 (大陸銷售第一的電子閱讀器) 的攤位,本來只是想玩玩,結果銷售人員跟他說:現在買,送你 3,000 本書,金庸、古龍、倪匡、三國、四書、五經通通都在裡面。朋友一聽,這麼多書,一輩子都看不完,不但當場就買了,還多花 50 塊升級成 8 GB 的卡片,3,000 本當場變成 5,000 本。

所以,最後消費者要的,是書。你的閱讀器功能有多好,如果沒有他想看的一本書,那我保證他的購買意願當場就少了一半。

版權問題

但是要賣這些電子書,有很多版權問題。有些出版商跟我說,當初跟作者談簽約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到電子版這件事情,現在還要全部重新去談,很麻煩。

這件事情是他們的問題,我聽起來卻是大好的創業機會。就像亞馬遜 (Amazon) 當初用純網路打敗實體書店一樣,你可以設立純數位出版商,把這些作者的數位版權全都簽下來,然後鋪貨到所有電子書平台上去的時候。這個商業模式有太多成本上的優勢,最後絕對會把實體出版商打敗。有人想要執行這個 idea 的請跟我聯絡,我絕對有興趣投資

售價、版稅與出版社的價值

然後我回到紐約,好巧不巧,剛好碰到 Amazon 和出版商 Macmillan 間的大戰。基本上 Macmillan 以低價銷售會打壞作者名聲為理由,堅持 Amazon 要把電子書的售價從 $10,提高到與實體書相當的 $15。Amazon 不爽,便把 Macmillan 的實體書全面下架。兩邊僵持了兩天,最後 Amazon 讓步,真的把書漲價,事件才告一段落。(Amazon 也不是全輸,除了不再貼錢賣電子書,還把拆帳方式從固定金額變成按比例。)

這件事情最令人覺得不恥的,是實體出版商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故意模糊焦點,蒙蔽作者。你看,傳統出版如果一本書要賣 $15 的話,大約只有 $1.5 可以進到作者的口袋,$7.5 是的印刷成本,最後 $6 則是出版商和通路的利潤。但是換成了數位出版,如果一本書賣 $10,作者可以拿 $3.5 塊,其他 $6.5 則由”出版商”和”通路商”拆帳。

也就是說數位的商業模式,對作者是極端有利的。除了每賣一本書,作者可以分到較多的版稅以外。壓低了售價,還可以提升銷售量。也就是說同樣寫一本書,作者可以多賺很多倍的錢。這還不包括銷售量提升後的周邊效樣 — 演講邀約、電視座談等等。至於出版商,由於在數位世界只剩公關作用,少了價值,當然就分不到利潤,也難怪他們這麼緊張。

結論

寫了這麼多,不外乎是希望中文市場能夠有個像 Amazon 這樣的公司,下來把電子書銷售平台搞定,讓閱讀器廠商可以向下整合,提供給消費者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就像最後上面舉得例子一樣,這樣的通路絕對是有很多利潤可以賺取的。

大家加油,我期待看到中文電子書產業走出一個美好的明天。書是知識的載體,數位化能讓他更普及,也就等於讓知識更廣為流傳。民眾的知識水準提升,對社會,對國家競爭力,都是很正面的。所以,你們必須要加油,一定要加油。

誠徵:2010 年最具潛力的創新團隊 我們 1/18-30 台灣見

January 15th, 2010

Scobleizer 25 Startups to Watch 2010

我的朋友 Robert Scoble,也是著名的矽谷網路科技觀察家,過年的時候陸續在他的網誌上公布了”2010 最值得追蹤的 25 家新創公司“名單,其中包括我們之前提過的 FoursquareTapulousRedBeaconSpotify 等等。

我覺得這是一份非常值得參考的名單,且 Scobleizer 把他整理得很好,每個 startup 除了簡單介紹他在做什麼,為什麼入選,還有附上網址、推特 (Twitter) 以及訪問的影片等等。

更重要的是,我相信中文市場,我們也可以有這麼多有趣的創新團隊。

1/18-30 我會在台灣,除了會找一個晚上,約大家一起聚聚,分享一下 appWorks 創投設立的進度,還有未來的計畫之外,也歡迎大家私下找我喝咖啡,聊聊你的創業計畫。

有興趣的朋友,請 email 到 mr.jamie.blog [at] gmail.com 跟我聯絡。

我們台灣見。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