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AppWorks’

成熟,但別長大

August 21st, 2013

albert einstein's famous funny face

「無可救藥的樂觀」並不是每天早上醒來自我感覺「喔,我一定會成功。」而是永遠抱有正向的態度去面對挫折 ─ Steven Su, Co-founder of Fandora

2011 年初,兩個青澀的年輕人走進了 appWorks 的會議室,來參加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最後一關面談。 外號 XP 的 Steven 與人稱 R 俊的 Adrian 當時都還是研究生,一個在成大物理所,一個剛要開始唸台大資工博士班。他們在成大學生會認識,一個是學生會長,一個是系聯會長,四年內一起辦過許多大大小小活動,共同推動校務改革,因而產生了革命情感。

已經拿到一個電通所碩士的 XP 技術能力很強,尤其喜歡研究 Hadoop 等 Big Data 平台,一看就是慢熟型的悶騷工程師,整個面談都在裝酷。主要負責講話的 R 俊除了物理之外還唸經濟,學生期間在建設公司打工歷練過,整個人充滿了海派與奔放。

原來 XP 已經拿到台積電的高薪 Offer,但是在 Adrian 的極力慫恿下,他決定放棄 Morris,趁年輕跟好搭檔一起追逐一次夢想。

由於涉世未深,來面談的時他們提的兩個 ideas 聽起來都相當天真。一個是「基於論文的社群網站」,原因是兩人在研究所都都讀了不少論文,寫了很多筆記,因此想讓所有研究生都把筆記拿出來交流,這樣大家都可以省些功夫。XP 還有另外一個點子是 Code Snippets 的 Github,讓工程師可以在上面分享一個個的 Class (可以想像為樂高積木),大家更容易的組裝出想要的軟體。

兩個點子或許都有些需求,但市場很有可能都不夠大 ── 研究生與工程師畢竟都是極少數人,但 XP 已經動手做出了兩個產品的雛形,Adrian 更是找了很多實驗室同學做市場調查。我們喜歡這兩個人的態度與執行力,最後正式邀請了他們加入 appWorks Class #3。

結果幾個月後第三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式開學時,XP 與 Adrian 已經發現原來的題目太小,早就開始想新的 ideas。他們看到 Nefflix 在美國非常成功,XP 也有信心解決 Online Streaming 技術,就決定試著把它搬到台灣。Adrian 負責去跟八大影業談版權,XP 則開始試著把平台做出來。

不久之後,他們又發現這條路幾乎行不通。代理商根本不想跟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談授權,線上串流 HD 電影每部近 5 元美金的成本也幾乎不可能回收。這時 Demo Day 已經開始倒數計時,完全沒東西可講的兩人想破腦袋,最後兩個禮拜內勉強擠出了一個電影與商品評論服務 PKin交差。

pkin

2011 年底,他們從 appWorks 育成計畫畢業了,雖然還沒有找到偉大的 Idea,但他們還不想放棄,所以 XP 與 Adrian 決定繼續進駐在 appWorks 的 Coworking Space,跟所有一到三屆畢業後留下來的二十個 appWorks Startups 一起努力。

這中間他們又做了好幾個嘗試,包括社群行銷、抽獎網站、藝術品電商等等。在天真與務實的光譜上,他們漸漸從一個極端擺盪到了另一個極端,既然 Steve Jobs 說抄襲是成為偉大藝術家必經的道路,有一陣子他們看國外什麼網站紅,就立刻做一個類似的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情。

Fandora

2012 年中,他們效法 Pinterest 做出了給藝術家分享作品的 Fandora。這個網站帶他們認識了一群熱情的台灣插畫家,接著為了協助這些插畫家把創作商品化,他們又在今年四月推出了 Fandora Shop,把插畫作品變成了精美的 T-Shirts 與手機殼,放在上面供粉絲與消費者購買。

短短四個月時間,這個小商店達到了百萬台幣的月營業額,還引來了 BBC 等國際媒體的關注,兩年多來不懈的嘗試,總算被 XP & Adrian 試出了第一個商業模式。

Fandora Shop

當然 Fandora 最終是不是能長成一個偉大的商業模式,目前還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 XP 與 Adrian 在過去三年內,不斷的在真實市場中進行實驗,從中學習,快速累積了非常多關於網路、行銷、文創、商品與營運等等領域實際且有用的知識與技能,如果他們繼續以這樣的速度進步,這個團隊是有機會成就些什麼的。

回頭看看,跟當年的「基於論文的社群網站」或是「Code Snippets 的 Github」比起來,「給插畫家的社群網站」聽起來一點也沒有比較不天真。但就像 XP 在一場 appWorks 演講中分享的一樣,真正厲害的創業家是「無可救藥的樂觀」與「Step by Step 的務實」兼具的。

他們做事的方法或許成熟,但在心目中對於這世界的想像,卻從來不肯真正長大。

能在 appWorks 上班,每天跟這麼多幼稚又厲害的人一起工作,我認為,是一件相當幸福的事情。

Steven Su, Fandora

___

歡迎在 Facebook 追蹤我的創業相關分享

(Photo via foglobe賽拉維的秋天)

如果你想了解 Y-Combinator 的幕後運作…

August 1st, 2013

Inside Y-Combinator

2004 到 2008 年,我在美國親眼目睹了 Amazon Web Services、Myspace、Flash、Facebook、iPhone、Android、Unity 等這些新平台的相繼興起,讓「軟體」──尤其是透過網路傳遞的軟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而硬體的價值則越來越薄弱。2009 年,當我離開了在紐約與朋友一起創辦的 Muse Games,我決定要搬回台灣,回來推動網路產業在台灣的發展。

我生長在 80、90 年代,台灣最蓬勃發展的時代。長大的過程中,我受到這片土地非常非常多的照顧。後來才知道,我能夠如此幸運,生在這麼富饒的經濟環境,30 年前李國鼎、孫運璿先生們把晶片、資通訊等產業帶進台灣的努力居功厥偉。因此,當我看到硬體產業邁入高齡飽和,軟體逐漸取代成為主角,我想做些什麼來幫助台灣抓住這個巨大轉變,讓我的下一代還是能生長在一個寶島。

設定了這個目標之後,我開始遍尋方法。畢竟我人單力薄,需要找一個用很少資源就能創造很大影響的模式。最終 Paul Graham 與他的 Y-Combinator 給了我靈感,也因此我在 2010 年中正式回來台灣,與夥伴們創辦了 appWorks。時至今日,appWorks 已經「孵出」了 120 個網路創業團隊,其中不乏 EZTABLEPubGameGoodlife5945 呼叫師傅FandoraTagtooGameApeChocoLabsJumplife 等等頗有成績的小企業。

當然,台灣離矽谷還有不小的距離,appWorks 與 Y-Combinator 相比更是傑克與巨人的差異。所以當得知大寫決定要將 The Launch Pad 這本由作者 Randall Stross「嵌入」YC 長達半年所寫成的內幕報導翻成中文出版,讓大家更了解矽谷的文化,以及 YC 這類新品種創業學校的運作時,我非常的興奮,也立刻答應要協助他們寫序推廣。

所以有了以下的這篇文章,與各位分享:

Y-Combinator — 創業界的哈佛名校

經歷了 98、99 年的網路掏金熱,緊接著又發生了 2000 年的「達康泡沫」,從 2001 開始的幾年,Internet Startups 在矽谷人們眼中,一下子從泡沫前的寵兒地位墜落成了泡沫後的票房毒藥。尤其是剛被嚴重灼傷的投資人們,光講到「dotcom」這個字都還有些餘悸。

本書的主角 Y-Combinator,是在這樣的氛圍下誕生的。

創辦 YC 之前,Paul Graham 並不是一個創業投資人,相反的,他是一個網路創業者。1995 年,他與夥伴們一起創辦了 Viaweb — 全球最早的「網路商城」。3 年之後,積累了上千家虛擬店鋪的 Viaweb,以 4,900 萬美金的高價賣給了如日中天的 Yahoo。

又過了數年,併購時附帶的續任條款到期,Paul 也就離開了 Yahoo。一開始,看著銀行帳戶裡一輩子都花不完的現金,Paul 只想輕鬆的遊山玩水,享受人生。直到 2005 年 3 月,一次在母校 Harvard 的演講改變了他。

那是一場為哈佛 Computer Society 學生們所辦的講座,身為在業界歷練多年的前輩,Paul 本來該講講最新的程式開發方法或是令人興奮的平台技術什麼的,但那天,Paul 決定做些不一樣的事情,他與這些學生們分享了他的創業經驗。過程中關於「找投資人」這個對多數人而言非常神祕的題目,Paul 分享的內容尤其抓住了學生們的注意力。

「通常,你從有錢的個人那裡募得種子資金,這些人叫做『天使投資人』,常常自己也是靠著科技得到第一桶金的。」Paul 是這麼說的。演講完後,學生們纏著他,其中幾個人說:「我們有創業的好主意,你是曾經靠著科技賺得第一桶金的人,請你投資我們。」

在那之前,Paul 壓根沒想到要成為天使投資人,但那天晚上之後,他決定這個艱難的任務值得挑戰。但除了創辦 Viaweb 過程中的幾次募資經驗外,他對於天使投資幾乎一無所知,Paul 想了一想,最快的學習方式,就是開始投資,而且是大數量的投資。

因此,Paul 創辦了 Y-Combinator,每半年一次,YC 大規模的召募並且投資新創科技公司。記得嗎?這是 2005 年的美國,即使 Google 剛在 2004 上市,創投們對於網路新創公司,還是相當冷感的。

然而 Paul 知道網路股雖然在納斯達克泡沫化了,但網路這個產業卻沒有在那裡停下來。他在 Viaweb 親眼目睹了上千家中小企業透過網路成功販售他們的商品,網路書店起家的 Amazon 也在 2002 年後逐漸開始營利,Google 更是靠著 AdWords 關鍵字廣告每年產生數十億美金的收入。Paul 知道網路是值得美國創投持續投入的產業,而藉由 YC,他適時的扮演起了橋樑的角色。

在每期三個月的孵化過程中,YC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輔導新創團隊們做出受市場歡迎的產品,然後再透過 Demo Day 活動把因而產生出來的投資機會「賣給」矽谷創投們。事實證明這樣的模式非常成功,因為創業者們,尤其是那些工程師為主,第一次出來創業的年輕人,往往不太清楚如何跟資本市場互動,有 YC 在中間扮演潤滑劑,大大提昇了成功媒合的機率,也因此目前為止超過 500 家的 YC 新創企業,絕大多數都在「畢業」後接著向創投募得需要的資金。

而這本《給你10分鐘,證明世界都買單!》,就是在揭開 Y-Combinator 這家超級成功的創業學校,背後運作的種種祕辛。我從中獲得了非常多的收穫,希望你們也是。

___

歡迎在 Twitter 上追蹤我的碎碎唸

(Photo via Kevin Hale, CC License)

郭家兄弟值得年輕創業者學習的地方

July 30th, 2013

Kuo Brothers

昨天《工商時報》非常關注網路產業的英煒用頗大篇幅報導了郭家兄弟成功募資的新聞,文中也提及了 appWorks 對本次投資案的參與。

雖然這由是我的合夥人 Nice (程九如) 所主導的案件*,但近身觀察了這次郭家兄弟非常有效率的募資經過,我認為背後有許多值得所有創業者學習的地方,在這邊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appWorks 是採「合夥人制」的一個創投,每個投資案會由其中一位合夥人帶頭投資

首先,這次郭家兄弟的增資,前前後後約莫只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無論在台灣或在矽谷的創投案件,這樣時間是非常非常短的。能夠這麼有效率的完成一次募資,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重點:

Trust

郭家兄弟與我們認識超過兩年了,過程中我們一直在關注 Jerry & Andy 的創業歷程。Jerry 幾次來 appWorks 演講,都非常大方的分享他們的創業故事與近況,也很熱心的幫助我們正在育成的年輕創業者。去年中他們出書記錄創業人生,也邀請了我為他們寫序。因此當這次得知他們在募資時,跨越初期的信任門檻是非常迅速的。

Traction

講到新創團隊募資,信任之上,最重要的就是 Traction。郭家兄弟推出敗衣網一年,好魚網半年,兩者皆繳出了很棒的成長曲線,營運效率也不斷的在提昇,這對創投而言往往是最重要的投資原因。

Track Record

郭家兄弟有將百萬網友團購成功出場給 Groupon 的經驗,在 Groupon Taiwan 更累積了把公司經營至數十億營業額,上百人團隊的歷練,這樣的 Track Record 對於創投而言也是大大的加分。

Team

雖然 Jerry & Andy 是郭家兄弟的招牌,但事實上 Kelly & Cindy 也在團隊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我們的經驗是兄弟或夫妻一起創業,往往不是大好就是大壞。郭家是「兄弟夫妻」全部一起創業,並且這些年下來還能持續維持團結,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組合。

Execution

經過這麼多年的磨合,郭家這個團隊的執行力已經到了相當極致的程度。他們只要三個禮拜就可以把一個商業模式做出來送到市場測試,接著約三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決定這個模式值得繼續做還是需要 Pivot。這樣的時程說起來容易,但要真實實踐起來其實需要執行力非常高的團隊。

上述這些創投普遍認同的關鍵,是郭家此次增資案能夠如此順利進行的原因。而以下的這些思考點,則是讓 appWorks 積極參與本次投資案的原因:

台灣 + 網路

appWorks 存在的目的,是協助推動台灣網路產業的發展。我們認為郭家兄弟如果能夠成功,將會是所有網路創業者的示範。因此出錢出力提昇他們的成功機率,是 appWorks 應該做的事情。

二度創業

我常說矽谷之所以是矽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強大的創業者 Recycle 活動。當一個創業者第二、第三次創業,他會帶著之前所學到的種種教訓,不僅這次創業的成功機率更高,也能夠把這些教訓傳遞給新加入的成員,讓整個社群的創業能力都向上提昇。因此,我們認為台灣如果要成為東南亞矽谷,則鼓勵創業者二度、三度創業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投資 Jerry & Andy 的另一個原因。

最後,appWorks 非常榮幸能夠參與這次郭家兄弟的增資,在此恭喜 Jerry, Andy, Kelly 與 Cindy 又寫下了另一個創業的里程碑。我預祝他們事業蒸蒸日上,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美好的服務,也為他們的員工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也祝福他們將來能夠真的掛牌上市,鼓舞更多年輕創業者加入網路這個充滿希望的新興產業。

___

關於網路創業的觀察,我常分享在 Facebook 上,歡迎追蹤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