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Money’

創業 MBA:你該募多少錢?

April 16th, 2012

歡迎來到「創業 MBA」系列,這是一個本網誌新開的單元,主要將圍繞在過去比較少聊到,但卻是創業者不能不知道的財務、會計等等有關「數字」的知識。按照慣例它將是一個邊發射邊瞄準的過程,我只有一個大方向,歡迎大家提出未來希望覆蓋的題目。

上次的「創業 MBA」聊到估值,和 Pre-money Valuation + Money = Post-money Valuation 這個重要的公式。這公式裡其實隱含有一個很重要的變數,那就是「Money」,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它是如何被決定的。

神奇的 18 個月

Money 代表著你要募多少錢,而決定這個數字最重要的因素,由其對早期團隊來說,是資金的需求。我們通常建議團隊們用 18 個月的營運成本來估算這個數字,因為 18 個月是一個比較好的平衡。如果用 12 個月去估,萬一抓得太緊、募得太少,那很有可能半年後創辦人又要出來募資,沒辦法專心在創業之上,這對公司來說是一個損失。如果用 24 個月,那等於是用現在的估值去募 2 年後需要的資金。但兩年後如果事情順利,公司的估值應該至少要是現在的 4-10 倍,這背後代表著不需要的稀釋,對創業者來說也是一種損失。因此,取中間的 1.5 年是個比較好的平衡。

關於財務模型

當然,身為創業者,我們大多早已養成「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的習慣,所以突然要我們去抓 18 個月要用的資金,一時之間還真的不知道要從何抓起。這裡面有幾個重點:1. 你在找的不是唯一解,而是一個「範圍」;2. 它不需要是完美的,也不會有人逼著你一定要按照這個預算表去執行,創業團隊最重要就是靈活,當然不能被一個財務模型綁死;3. 成本的增加應該要比營收/毛利的成長來得慢,否則就犯了過早規模化的毛病。

實作

實作上,要建立這個財務模型,有好多種方法。有些人會把人事、租金、營運、行銷,通通都攤開來預估,不過我更喜歡直接用「人員薪資 x 乘數」這樣簡單的模型。以台灣的公司來說,端看你所處的產業,這個乘數大約會介於 1.3 ~ 2.0 倍左右。接著,你只需要經過以下面三個步驟,就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 Money 範圍。

  1. 建立底線:你需要知道在完全沒有營收、團隊也不成長的情況下,你需要多少錢活過 18 個月
  2. 建立積極情境:假設寬鬆的擴張團隊,但營收卻沒有進來,18 個月你會花多少錢
  3. 加入淨毛利成長預估:假設有些營收進來,則扣掉銷貨成本後,18 個月的總資金缺口會有多少

以上述我建的這個簡單模型來說,這個創業團隊至少需要募 800 萬台幣左右。如果營收能按預期進來,那有 1,100 萬就能夠支應他們想要的成長。而如果營收進來的速度不如預期,或是創投的興趣很高,那能夠募到 2,000 萬是最好的情況。 接著他們可以視創投願意給的 Pre-money Valuation 以及自己能夠接受的稀釋比例,來調整並決定最後要募的 Money。

以上,希望有幫助到你們了解如何決定 Money 的大小。如果你需要上述的 Spreadsheet,版權沒有,歡迎盡情取用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即將截止

(Photo via thomashawk, CC License)

記住,你需要很多、很多幫助

April 12th, 2012

昨天晚上參加了 StartupDigest TaipeiJames Hill 舉辦的「The Investment Layer Cake」座談,與我的三位早期投資人同業/夥伴/朋友 — Sand Hill Angels 的 Tom Chiu、TMI 的 Mark Hsu 與 StartupWeekend 的 Volker Heistermann — 同台,聊了一個愉快的晚上。

既然大家都是早期投資人,難免有幾個問題圍繞在我們怎麼「比較」。當然不同的投資機構有不同的投資哲學,我也無法代替他們發言,要說 appWorks,我們的投資哲學就是幫助團隊長期、持續的成長,無論當你需要錢、輔導、育成、人脈、商業模式、通路、人才,或是任何其他工具 (記住:持續成長比成功重要)。不過更深層的,我能感覺到有很多人誤會了。講到投資,雖然有一群人都在投資類似的標的,但其實他們也不是「競爭對手」。

多夫多妻制

說穿了,雖然我常常拿「結婚」來比喻投資,但事實上它們還有一個非常根本的差距,那就是投資是「多夫多妻制」。一個團隊要成功,當然不只需要一個投資人的幫忙。而一個投資人在投資,當然也不可能只押寶一個團隊。所以其實絕大多數時候,投資人之間並不互相競爭,相反的,他們互相幫忙。

千萬別只為了「錢」

反過來說,如果你是團隊,當你要把自己「嫁」出去時,那就跟結婚一樣,千萬別只為了一個投資人的「錢」。一旦你收了這個人的錢,他就成為你的股東,跟你共同擁有你的公司。在你為他創造出任何退場機會 (IPO、收購…) 之前,根據法律,你必須對他負起應有的責任,而他也會對你有不少的權利。所以,既然這樣,你當然不能只為了「錢」,而必須是為了這個「人」。

能幫助你的「人」

哪一種「人」?當然是能幫助你的人。否則最少最少,也必須要是不會拖累你的人。一個好的投資人可以幫你的事情很多很多,從拓展業務、找合作夥伴、找人才、宣傳到財務、法務、調整營運架構,一直到心情不好的時候陪你去喝酒、談心,簡直就跟半個共同創辦人沒什麼兩樣。而這裡面最最好的是,他不但不領薪水,還拿錢給你花,世界去哪找這麼好的事情。所以你必須要找好的投資人,而且好消息是,你可以不只嫁給一個,要是你心情好,要嫁給五個、十個都是你的自由。

也就是說,當你在看投資人的時候,千萬別認為這是一個「單選題」,相反的,你絕對要把它當作一個「複選題」。只要價值觀對、能夠溝通、也能夠幫到你的人,你都應該把他納進來。相信我,創業非常非常難,而你需要非常非常多的幫助,絕對不是「錢」一個字而已。

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即將截止

(Many thanks to David Kuo for the photo.)

最後一分錢

February 15th, 2012

在 Tim Cook 接下 Steve Jobs 的 CEO 位子後,Apple 不但一點也沒有慢下來的趨勢,營收、利潤和股價全部都還屢創新高。事實上,蘋果目前是全世界最值錢的公司,它的市值高達美金 4,750 億,幾乎等同於台灣一年的 GDP。更重要的是,在台灣的電子產業一年賠掉好幾千億的同時,Apple 銀行的現金卻是多到誇張──總共有 980 億美金放在那裡,足足夠中央政府花 1.5 年還有剩。

當然很多人開始揣測 Tim Cook 要怎麼花這筆錢,是不是要去大採購,買一些公司回來整合,提升蘋果的競爭力;還是如果沒用的話,要不要開始發放股利還給投資人。當然 Apple 向來做事神祕,所以任憑大家怎麼猜,他們總是要到事情發生了之後,才會讓我們知道。

倒是 Cook 昨天出席了 Goldman Sachs 舉辦的 Investor Conference (類似我們的法說會),提到 Apple 很有錢這件事,他說了下面這段話

是的,我們還有非常多現金。我想說的是我們很小心,也很謹慎的在運用。我們用這些現金時,是當作我們的最後一分錢在用。我想我們的股東應該希望我們這麼做,他們不希望我們突然擺出一副很闊綽的樣子。我們從來不覺得我們很有錢,雖然這聽起來很奇怪,但是那是事實。

當然,他很有可能在唬爛,但是從他的行事風格,我願意相信蘋果是真的這樣覺得。事實上,當才要 IPO 的 Facebook 一年花 70 萬美元租用私人飛機給 Mark Zuckerberg 使用的同時,從 Apple 最新一季的財報裡面,Tim Cook 上任 CEO 以來,卻從來沒有享受過這樣的福利。即使當年 Steve Jobs 在生病,卻還要全球飛透透去和電信商談 iPhone 代理時,蘋果一年也才花 100 萬左右在他的私人飛機上面

而公司很賺錢,自己卻很節省的 CEO, Tim Cook 也不是我知道的唯一一個。我的兩位 Mentors,年營收破 300 億的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先生,到現在出差還是坐經濟艙。旗下管理資產超過 150 億,全台灣最賺錢的創投華威集團董事長張景溢先生,出國也還是坐經濟艙。

我想說的是,大多數的創業者、企業家把拿到、賺到的錢,當作是他們辛苦付出所贏得的獎品,然後覺得他們有權利犒賞自己。我想那也不是真的錯,但是我越來越相信如果你要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須要做別人做不到的,那就是即使再有錢、再賺錢,你還是要能夠過著沒有錢的生活,把每一分錢,當作是你最後一分錢來花。

因為你一旦放鬆的那一天,也就是你停滯、衰敗的開始。從這個角度去想,你又不得不佩服 Steve Jobs 的 Stay Hungry. 記住,財富不是錢,錢也往往不能讓你覺得富有。唯有不斷的進步,才是你這輩子永遠的朋友,加油了。

(Photo via marwamorgan, CC License)

 

©2025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