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Paradigm Shift’

創業 CEO / 緊張兮兮的執行長才能生存

Wednesday, March 23rd, 2016

Squirrel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探討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網路公司,往往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這是日前離開人間的現代管理大師、前 Intel 執行長 Andy Grove 所留下的眾多名言之一

偏執狂才能生存?

跟很多英文金句一樣,它很難翻成中文。大家通常用偏執狂去翻 Paranoid,但「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樣的話是講不通的。

在商業的世界,偏執狂的下場絕大多數很慘,因為他們在堅持的往往是錯誤的東西,最後很難不搞到公司倒閉、身敗名裂。當然這些人當中也有少數像 Steve Jobs 這樣可以修成正果的,但那畢竟是特例,因此我們沒辦法把偏執狂才能生存說成通則。

所以這裡的 Paranoid,應該更接近神經質、緊張兮兮。但神經質才能生存,其實也不容易解釋,神經質就是大驚小怪,這樣的人,也很難說比較不會犯錯、比較可以存活。

如果真的要把這句話講通,我們得把 Paranoid 翻成緊張兮兮怕死的,那這句話就很好解釋了,成天緊張兮兮怕死的人,才能生存。換句話說,不怕死的,都比較快死。

但這樣講,又把這句話講淺了。

所以我們到底該怎麼解釋這個金句呢?我覺得用破壞創新Paradigm Shift 的模型,比較容易解釋。

1-100 的競爭框架

一般來說,當你開始走 1-100 這條道路,勢必代表已經在某個垂直領域、利基市場,證明了一個模式是可行的。既然如此,競爭對手會開始從四面八方持續湧進來。

在你的周邊,有與你相似的同儕,這些人與你差不多時間出發,走的路線跟你類似、對風口的掌握也相當。當他們意識到你這邊有不錯市場回饋,勢必會漸漸往這個方向靠攏。

在你的後面,則會有直接抄襲你的後進。畢竟你已經證明這裡有豐碩的果實,眼紅的新人直接來競爭、搶食,這是必然的結果,也是人類經濟發展過程不斷重複的戲碼。

而在你前面,還有那幾個比你大幾十、幾百倍的前代衛冕者們。剛開始,他們或許嫌你小、瞧不起你,但當你搭著風口越做越大,他們也不可能真的就坐以待斃。總有一天,他們會覺醒,拉動巨大的資源,跟你做一樣的事情來對決。

因此,1-100 的道路,基本的框架就是有大大小小的競爭對手,試圖跟你做類似的事情,把你拉下馬來。而你的工作,則是帶領團隊不斷努力去維持領先。因此你必須要有好的長期策略,然後在那之上不斷更新戰術、優化執行,才能成為最終的站立者。

所以 1-100 的生存其實很理性,那麼何來緊張兮兮之有呢?

高度競爭的成果

在 1-100 的這個過程,當你成天面對的是跟你做類似事情的對手,那麼要打勝仗,整個組織必須要針對既有商業模式做規模、效率與執行力的最大化,換言之,就是把 KPI 與 SOP 壓下去,然後全體上下照表操課、將士用命,一定要把目標達成。

當你把這件事情做得越成功,那麼勢必代表你的組織文化、結構、人才,越是在既有框架底下,最適合、也最優越物種。

而這樣的物種,由於優化到了極致,牠最怕的就是一件事 ─ 牠所生存環境,突然出現大幅度的變化。

由於已經針對計有環境優化到了極致、長成巨大的規模,當環境丕變,牠難有重新適應所需要的彈性。

從顛覆者到被顛覆

所以,每當有新典範出現,幾乎必定隨之而來的,都是出現新的破壞者,搭著風口,在不久之後顛覆了衛冕者的存在。從當年的 IBM、HP、Dell,到近期的 AOL、Yahoo!,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看到今日的巨人,轉眼間成為明日的恐龍。

可以避免嗎?

但這件事情不是完全無法避免的。畢竟這世界上還是有些公司,能在數個巨大洗牌之後,仍然維持領先者的位置。Google 與 Facebook 就是最好的例子,Adobe 則是另一個大家比較沒有注意到的。

如果你說這些公司的執行長都是神,總能提早預知典範轉移,這是沒有人會相信的。他們一定不是神,只是在針對既有商業模式優化的同時,也小心翼翼的在耳聽八方,觀察所有可能的次世代挑戰者。

光這個行為,恐怕就已經會有些人覺得他們 Paranoid ─ 你都已經領先這麼多了,有什麼好怕 ─ 這是神經質的第一個層次。

但還有另一個層次,我認為,恐怕才是 Paranoid 這個詞真正的來源。每當某個有潛力的新顛覆者出現,這些領導人一定會想積極出手應對。舉例來說,當 Twitter 開始走紅,Facebook 的 Mark Zuckerberg 說不行不行,我們也要弄出一個單向追蹤的粉絲專頁產品,否則有可能會被它顛覆。這時,你想他的共同創辦人、副總、團隊會說什麼。他們一定會說,Mark 你想太多了,我們的用戶比他們多、成長比他們快、粘性比他們大,根本不用怕。好啦,如果你堅持就給你做,但我們真的覺得不需要這樣山寨它。

當 Foursquare 開始走紅,Mark 立刻堅持要做打卡。當 Google+ 出現,Mark 馬上又要加群組功能。Instagram 出現,Mark 花 10 億美金把它買下來,WhatsApp 起來了,Mark 又要把它吃下來。什麼,對方獅子大開口要 218 億美金、還要一席董事?Mark 居然還說沒問題,非吃不可?

這些還都是事後成功的案例,還有很多是他看到後進者出現、堅持要做,但後來沒什麼成績的產品,像是送禮、Poke 閱後即焚通訊軟體等等。你看,久而久之,團隊心裡面想的,一定是 Mark,你也太神經兮兮了。

不但神經,而且堅持神經、不怕被說神經

所以,如果 Mark 是一個對次世代顛覆者不夠神經、或是怕團隊覺得他神經的領導人,甚至是一個知道對方不一定會是真的挑戰者、對應的策略也不一定會成功,因此不敢神經兮兮去強迫團隊反擊的領導人,那麼長期而言,這家公司一定會在某一個 Paradigm Shift 被顛覆。

就是因為 Mark 這樣神經的關注、寧可錯殺 100 的去回應,Facebook 才能在新世代挑戰者不斷出現的社群世界,維持長達 12 年的領先。所以,總結來說,能夠跨多個典範轉移,還能夠長期生存的領導人,勢必是讓人覺得相當神經質的。

而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你也就能知道,為什麼 Grove 的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是這麼經典的金句。

以上,且讓我用今天的這篇文章,感謝 Andy Grove 留給我們的許多現代管理觀念,願在天上的他,能夠安息。

___

創業 CEO 們,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跟我們一起緊張兮兮

(Photo via Alan Bloom, CC License)

創業 CEO / 全面黏網時代,企業如何加速提昇數位 DNA

Tuesday, September 8th, 2015

Dino DNA

呼叫擁有數位 DNA 的 i 人才,2015 夏季 AppWorks Ecosystem 聯合大徵才 熱烈進行中,97 家網路公司、620 個職缺在那裡等你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探討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隨著行動裝置日益普及,消費者的時間也越來越被網路佔據 ─ 不僅走路、開車時要邊滑手機,甚至在高級餐廳中,你也經常看到一家四口,沒人聊天,只是各自忙著他們眼前的手機、平板。

在這消費者全面「黏網」的新時代,企業如果無法有效透過網路與他們溝通、了解需求、進而提供適切且優質的線上消費體驗 、服務管道,很快將會被這個世界淘汰。

這個觀念大家都理解,但環顧四周,成功轉型的企業卻屈指可數。近來我與許多企業主聊天,發現他們共同的問題,都是卡在對外難以找到優秀的網路人才,對內又無法有效提昇同仁的數位 DNA。

在這個網路公司百花齊放、快速崛起,而傳統消費型企業如銀行、電信、媒體、通路積極轉型的時刻,我們的教育體系卻是僵固而沒有積極反應社會的需求,因此,優秀的數位、軟體人才「一票」難求,是必然的結果 ─ 事實上,人才供需的嚴重失調,是台灣社會現在最大的問題,也是未來十年要提昇國際競爭力最大的挑戰,需要各界一起來正視、解決。

但無論如何,網路人才供不應求的現象,短期無法被有效改善。也就是說,對多數企業而言,要提昇網路能力,仰賴外來的數位 DNA 將是杯水車薪,很難真的造成決定性的突變。

但在這新黏網時代要生存、要勝出,企業又必須在未來幾年大幅提升數位能力。因此,結論就是大家必須往內修身齊家,培養同仁們的網路競爭力,才有機會先立於不敗之地。

請業界專家來演講、舉行工作坊、教育訓練大家都在做,但成效非常有限,原因是師父領進門,修行還是得靠每個同仁。因此,必須設計一些長期、經常性的方案,去激發同仁們不斷精進。

其中,內部競賽通常是有效的方法,以下提供三個階段、由淺入深的規劃,供大家參考:

階段一:粉絲團經營大賽

Facebook Pages、Instagram、Twitter 帳號等等各種俗稱「粉絲團」的服務,是最容易上手的數位工具。它們麻雀雖小,卻是五臟都有,幾乎是大型網路服務的完美縮影。要把一個粉絲團經營好,你必須設定 TA (Target Audience)、篩選與他們高度相關的內容來分享 (所謂 Curation)、學習如何到 TA 流連其他粉絲團 (或網站) 去引導他們加入 (所謂 Inbound Marketing),以及以病毒性高的內容贏得粉絲們的再分享,取得更多粉絲 (所謂 Word-of-Mouth / Earned Media)。此外,為了追蹤成效,你必須學會分析數據,並且以數據為基礎,修正自己的工作方法。

因此,鼓勵同仁們去經營粉絲團,幾乎就已經覆蓋了最基本的數位能力。所以我建議組織內可以設計一個比賽,給每季增加最多活躍粉絲的同仁某種實質的獎勵。另外,實務上,如果真要讓他們有熱情,自由的選擇題目,不要求與公司業務相關,往往是比較好的設定,畢竟,主要目的是養成他們的數位能力,不是幫公司宣傳。

階段二:網誌經營大賽

如果說經營粉絲團是養隻小麻雀,那營運網誌就像照顧一隻大公雞。網誌的基本概念與粉絲團類似,但成功門檻卻要高上許多。當今的網誌,尤其以千字以上的長文為主流,因此光是內容製作就需要一定功力。但經營一個網誌,有更多元的訪客來源,透過 Google Analytics 等工具去追蹤,你可以得到更細緻的數據,也能夠對網路的「流行銷」概念,有更多的掌握。因此當同仁們透過經營粉絲團,已經擁有不錯的數位能力,則要更上一層樓,網誌經營大賽是一個相當好的選擇。

階段三:網路商店經營大賽

有了粉絲團與網誌的經驗,同仁們應該開始對數位媒體、導流、轉換等網路的基本邏輯有好的掌握。接著,我們可以進到商務的領域,學習透過網路提供消費者優質購物體驗。在這裡,實際去經營一家網路商店是最直接的方法。幸運的是,在今日,就像粉絲團一樣,企業的員工也可以非常低成本的在商店街等平台開始經營電子商務,更有甚者,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行動時代如何經營跨裝置網路商店,還有像是 91APP 這樣的多通路開店平台可以運用。當然,經營網路商店還牽扯到進貨、出貨,所以恐怕得把同仁分組,才能夠在 20% 時間內,確實去學習掌握這門知識,又不過分影響既有業務。

實務上,在組織內逐步走完這三個階段,我估計約需 18-24 個月 。但我幾乎可以跟你保證,屆時,你公司內部擁有的數位 DNA,將有大幅度的躍進,換言之,你擁有了一顆在這黏網時代,企業要持續演化,最棒的核心引擎。

___

呼叫優秀人才,有興趣參與建立台灣成為世界一流創業生態系?AppWorks 正在招募 Chief Editor、Legal Master (法務輔導長)、Design Master (設計輔導長),以及 Real Estate Master (辦公空間輔導長) 等專才,歡迎加入!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30》Photo via mtowber, CC License)

政策不是我們進步的障礙,台灣官員的無知與幼稚,才是

Wednesday, April 29th, 2015

中國工業信息部副部長懷進鵬

這幾天在北京參加 GMIC 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昨天聽了對岸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的開場演講 (註),真是不勝唏噓。

以下先節錄他講話的重點 (全文):

移動互聯網將創造與眾不同的新世界。

我個人覺得互聯網及其以前技術給我們提供了正向整合生產力要素和技術發展的空間,而移動互聯網正在創造逆向聚合生產力要素,這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完全不同的新世界,所以我想說的第二句話是Mobile everything will make difference。

它會顛覆或者改造我們傳統產業的生產要素,從過去 B2C 以及傳統的 4P 製造方式,以渠道、廣告、生產、分發產品形成一個連接所有消費者,根據消費者需求設計,通過定制生產到配送和維護,這是一個全新的方式。

這種方式源於移動互聯網世界創造力無限和它的想像空間的無限。逆向整合生產力要素將會成為移動互聯網未來發展新的生機。特別是在今年人大會議中,克強總理在兩會報告中特別提到中國製造 2025 和互聯網+,不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中國的互聯網+將創造互聯網的新奇蹟,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也為我們未來在移動互聯網上形成中國的時代世界的期待。

簡單來說,懷進鵬認為 Mobile Internet 的發展,將會讓廠商更深入、更即時的掌握消費需求,而回過頭去顛覆傳統無效率的「計畫生產」模式,形成新的「個人化製造」典範。也就是說,他相信 Mobile Internet 的發展不僅是媒體的改變,更將成為產業結構徹底顛覆的底層要素。

我認為這是非常精準的描述,而且這個顛覆已經開始發生。

反觀台灣的工業局,是如何善用網路力量的?(節錄自)

經濟部工業局「魅力品牌鞋力起飛計畫」團隊特別策畫大甲媽遶境商品臉書推廣活動,也正式上線;只要臉書朋友們在 3/31 (二) ~ 4/5 (日) 20:00 期間,到工業局 Facebook 粉絲頁參加遶境好禮大方送抽獎活動,在「工業局臉書粉絲頁」按讚成為粉絲後並設定公開分享,並於留言處留下”平安袋著走、一起瘋媽祖!!”,就有機會把限量版的「大甲媽遶境束口袋」、「大甲媽純棉紗布運動巾」等獎品免費帶回家!!!

當然,在 Facebook 成立粉絲團,請民眾來按讚、分享,也沒有什麼不對,但這就有點像如果我們有生產石油,但卻只拿來燒火取暖,而沒有用來發展現代化工業、運輸、電力、建築一樣。

官員的這個行為背後,我認為,是對於產業典範轉移的無知,以及對於國家級戰略的懶散與幼稚,所以他們只在乎「婉君是誰」,只會問「如何透過網路,讓年輕人更了解政府的政策」,而從來沒有問,如何領先全球發展 Mobile Internet 這個戰略級行業,再透過它去改造各行各業,來創造台灣未來 20 年的長期競爭力。

再這樣下去,我們不僅永遠看不到對岸的車尾燈,更可能被世界遠遠拋在後面。

痛定思痛,趕快醒來吧,各位!

___

政府不爭氣,我們自己改變台灣的命運,創業者,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註: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為網路產業主管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