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流言終結者」文章

流言終結者 #23 –「快速致富的祕密…」

March 12th, 2013

Slot Machine

觀察書店的暢銷排行榜,總是不乏「輕鬆理財」、「快速致富」之類的相關書籍。但回頭看看四周,你會發現根本沒有朋友真的靠著這些方法成功「致富」。這些書籍這麼暢銷,裡面的方法如果有效,走在路上不小心都該踢到幾個成功案例。所以唯一合理的推論:靠著這些書籍快速致富的,只有出版社與作者而已。

當然這世上永遠不缺乏「富人」,況且財富也不只是錢,如果用「人們想要的東西」來定義,則對創業者來說,追求事業上的成功也是另一種「致富」。不過無論是金錢或是事業上的富人,如果你有機會跟他們聊聊,向他們請教成功之道,我相信有一個關鍵字你幾乎不會聽到,那就是「快速」。

有次,記者問北美最大,年營業額超過 500 億美金的網路零售商 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為什麼他的公司如此成功,他回答說:

1997 年,Amazon 股票上市後給股東的第一封信,標題是『重點都在長線』。如果你在做的事情需要三年的時間,那必定和一大堆人在競爭。但如果你願意投資七年的時間,則競爭對手只剩下一小撮,因為很少公司願意這樣做。僅僅是把時間拉長,你就能夠做一些別人沒辦法做到的事情。在 Amazon,我們喜歡做 5-7 年的事情。我們願意播種,然後讓它們慢慢長大 — 我們非常的固執。『固執的願景,靈活的細節』是我們的座右銘。

觀察 Amazon 的創業歷程,的確印證了 Bezos 的理念。這家公司在 1994 年創立,一路辛苦到 2001 年的第四季,整整七年多的時間,才首度獲利。但也由於他們的堅持,當「達康股災」幾乎把所有網路公司摧毀時,Amazon 生存了下來,並且趁著 2000-2004 年北美網路創業風氣低迷,資本市場與創投還在災後重建的同時,持續投資倉儲等基礎建設,大大拉開了與追兵之間的距離。

到了 2007 年,Bezos 又帶領他的團隊,透過 Kindle 閱讀器與書城,一腳跨入了電子書市場。第一代的 Kindle 設計非常簡陋,在上面能夠買到的電子書也很少,當時多數的產業評論家都不看好它的發展。但 Bezos 很有耐心,每年每年穩步更新 Kindle 的設計,並且持續的與出版社洽談,充實 Kindle 書城的電子書數量。

這樣堅持到 2011 年,Kindle 上的電子書目從剛開始的近 9 萬本,大幅成長至 76 萬本,而電子書的銷售數量,也首度超越了 Amazon.com 上實體書的銷售數量。到了 2012 年第四季 ,Bezos 終於在財報上向股東們報告:「一直期待的轉變終於讓我們看到了。經歷了五年,我們的電子書產品線已是美金數十億元的生意。」等於正式宣告了電子書策略的成功 — 沒錯,花了超過五年的時間。

除了 Bezos,蘋果的創辦人 Steve Jobs 也是另一個「慢速致富」的代表。

Jobs 帶領蘋果在 2001 年推出了第一代的 iPod,剛開始只支援極少數人擁有的麥金塔電腦 (更精確的說是只支援 Firewire),接著測試、調整、優化了四年,等到一切都準備就緒,他們才一口氣推出支援 USB 介面 ,可以讓廣泛 Windows 使用者使用的版本,iPod 的銷售量因此跳升超過 10 倍,最終也成為蘋果近 10 年來鹹魚翻身的最重要關鍵。

而在重回蘋果之前,Jobs 也在 Pixar 展現出他耐磨的一面。他在 1986 年共同創辦了這家電腦動畫電影製作公司,接著耐心的給了團隊 6 年的時間做各種軟硬體基礎建設,而後又花了一年半的時間不斷的測試、修改故事,再花了近三年製作,最終才有了全球票房超過 3.6 億美金,投資報酬率超過 12 倍的 Toy Story 電影。

所以說,如果暢銷書排行榜上「快速致富」常常名列前茅這件事背後有什麼秘密,那就是大多數人沒有那個耐心去磨一個五年、十年的遠大計畫。因此,光是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就已經打敗了所有的兔子,很有機會成為最終贏得比賽的那隻烏龜。

___

網誌之外,我每天會在 Google+ 上分享許多新發現,歡迎收聽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3 年 3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andresrueda,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22 –「哪裡熱門就該往哪裡去…」

February 21st, 2013

Wolverine

從小,學校、社會給我們的教育,多半鼓勵的是「不落人後」的精神。考試要「及格」,不要被「留級」,升學要「考上」,各種活動要「參加」,似乎只要沒有嚴重落後大家,人生也就這樣平平順順。

這是教育大眾化必然的結果,反正最強的學生自己會照顧自己,因此對於整體社會而言,老師的心力不如花在把那些及格邊緣的小朋友,能夠把越多人拉到水準以上,讓他們不致於長大後成為拖累經濟的人,那國家在教育上的投資也就達到了目的。

也就是說,如果國民的素質是一個「鐘形」的常態分布,則國民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於把人民的「平均」水準拉高,而它最重要方法就是去處理位於「平均」附近的那些人,只要能讓他們進步,則「平均」也會跟著上升。

Normal Distribution

但是進到了現實的社會,尤其是商業與創業的世界,成功與財富的分配,卻並不是像鐘形一樣分布的。現實的社會,是一個「Power Law」,也就是寡頭長尾的世界。

Power Law

成功與財富往往集中在領先的極少數人手上,而無論你是平均、及格、中位數或是多數人,你能夠得到的,往往不及成功者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以美國為例,高達 34.6% 的財產落在最有錢的 1% 人手上,而前 20% 的富人加起來則控制了全國 85% 的財產。也就是說,假如這是一個 100 位學生的班級,則考第一名的學生得到的分數是第 2-20 名學生的 13 倍,而又是最後 80 名學生的 184 倍。換句話說,假設第一名學生得到的是 100 分,則第 2-20 名學生的平均成績只會有 7.7 分,而後面 80 位學生得到的則是 0.5 分。沒錯,除了第一名的學生之外,沒有人「及格」。就算你勉強「擠進」了前 20 名,你離第一名還是天差地遠。

而這樣的寡頭長尾分布,普遍的存在在現實世界的各個層面 — NBA 一流球星的薪水,往往是平均的十倍以上。演藝圈大明星的收入,更是小明星的百倍以上。蘋果賣 iPhone 所賺得的利潤,甚至比所有其他智慧手機廠商加起來的還多!

當現實是這樣的一個世界,一般的 80% 人口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大喊「不公平」,要求政府出來主持「正義」,要求財產重新分配,因為他們沒辦法面對面考贏第一名的學生,只好想辦法跟老師拗,試圖改變遊戲規則來拉抬自己只有 0.5 分的成績。

問題那不是創業者在做的事情,如果你決心出來創業,那也就等於是立下志向,你要考贏全班其他 99 個人,成為最終站在山峰上的那個第一名。不,在這個世界不能只是及格,即使是考到第二名,你很有可能還是無法生存。

以北美的「書店業」為例,第一名的 Amazon 年營業額高達 480 億美金,每年獲利有 6-10 億。到了第二名的 Barnes & Noble,年營業額只剩下 71 億,不到第一名的六分之一,而且已經連續兩年處於虧損狀態。第三名的 Borders 則早在 2011 年就宣告破產投降。(當然這裡的書店是廣義的,無論是實體或是網路,書店裡面都不會只有賣書。)

所以從小你學會的「生存」法則,在創業的世界是不適用的。在這裡,只有不落人後完全不夠,考 80 分仍舊還是失敗,想要成功,你必須要想辦法出類拔萃,拔得頭籌,最終成為卓越。

當然那不代表你必須要「擊倒」所有人,相反的,最成功的人,往往是最能夠與所有人又競爭,又合作的。但那絕對代表你不能只是「隨波逐流」,哪裡熱門往哪裡去。你必須要能夠看穿多數人的盲點,然後勇敢的走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你必須要不斷的打敗昨天的自己,永遠不滿足於當前的成就。你必須要努力的成為領先者,並且努力的維持領先的地位。

這就是創業的世界,一個成功只屬於 1% 的真實世界。

___

網誌之外,我每天會在 Google+ 上分享許多新發現,歡迎收聽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3 年 1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yan_r, CC License)

流言終結者 #21 –「創業機會是天上掉下來的…」

January 9th, 2013

Steve Chen Chad Hurley YouTube

為了做出美味的食物,你必須吃美味的食物。食材品質固然重要,但你必須鍛鍊出能分辨好壞的舌頭。沒有好的味覺,做不出好的食物。假如你的味覺比顧客差,你要如何打動他們?–《壽司之神》小野二郎

從小,長輩常常提醒我們:「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聽起來簡單,裡面卻藏有莫大的人生智慧。

首先,幾乎沒有人的一生,是預先安排好的。每個人的人生道路,沿途上都充滿著轉折。而這些轉折,往往是因為你抓住了某些機會,或是沒抓住某些機會,因此而產生的變化。

所以「機會」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左右了我們的命運。然而同時間,機會的出現卻是無法法控制的,多看、多聽、多與人交往或許可以增加它的機率,但你能做的,頂多也就是那樣而已。

因此,除了要隨時伺機而動,你還必須能在好機會出現時,用力的抓住它 — 所以你必須當一個準備好的人。當然在真實的人生中,準備好與找機會,並不是一個兩階段的工作。相反地,它們往往是兩個並進的功課,並且有互相加分的效果。

就像米其林三星級大廚小野二郎在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壽司之神》中所說的一樣,要做出美味的食物,你必須要鍛鍊能夠分辨好壞的味覺。當你越能夠欣賞美味的食物,你也就越能夠敦促自己做出更美味的食物。所以每次休假,二郎不是待在家裡,而是跑遍各地,用心品嚐來自全世界的一流美食,藉以鍛鍊自己分辨好壞的舌尖。

同樣的,要抓住好機會,你必須要鍛鍊自己能夠聞到好機會的嗅覺。那往往是透過嘗試各種的機會,很多時候甚至是像二郎一樣,在「別人的餐廳」,也就是在幫助別人抓住機會的過程中,鍛鍊出自己分辨、抓住好機會的能力。

1999 年,台灣子弟 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在大四的最後一個學期,毅然從北美電腦資訊頂尖的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輟學,隻身搬到矽谷。你或許會以為他是去創業的,但其實不然,他為的是去加入「別人的創業」,由伊利諾學長 Max Levchin 所創辦的 PayPal 線上支付服務。

「Steve, 你可以來加州工作嗎?快一點,我們現在很需要人。」

為了學長的一句話,陳士駿成了 PayPal 的前 20 名員工。接下來的五年,Steve 參與了 PayPal 從一個小公司成長為一個數百名員工,每年處理數十億美金交易的網路巨擘。過程中,PayPal 被 eBay 買下,而在 eBay 中,Steve 又銜命上陣,成為 PayPal 進軍中國的「貝寶」大型專案的技術團隊總負責人。

這五年的歷練,不只讓 Steve 磨練了實作的能力,打開了他的人脈與眼界,也因此讓他在 2004 年,抓住了另一個找上門來的機會。

「嘿,我回來了,想做點事,你不想做點什麼嗎?」

打這通電話來的是早先 PayPal 的同事 Chad Hurley,Chad 早 Steve 幾年離開 PayPal,搬去西雅圖成家,但接著又回到矽谷,因為他想要創業。身為網頁設計師 Chad 需要工程師夥伴協助他建造產品,所以就想到了以前 PayPal 的夥伴,其中 Steve 與 Jawed Karim 最後加入了 Chad。

而 YouTube 這個主意是在他們三個人組成團隊後,才想出來的概念。在 2004-2005 年美國出現了多個「窘片」事件,包括 Janet Jackson 與 Justin Timberlake 在超級盃中場表演的影片。但那時的網路並沒有方便人們張貼影片的地方,三個人體認到網路頻寬與 Flash 播放軟體當時正在成熟,所以決定追逐 YouTube 這個機會。

而那之後的事情,包括 YouTube 兩年後以 16.5 億美金的高價出售給 Google,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歷史了。我提這段故事的意思是,假如 Steve 沒有在 1999 那年離開伊利諾香檳去加入學長的 PayPal,那他可能永遠也不會碰到 Chad。更重要的是,即使他真的碰到了 Chad,少了 5 年的 PayPal 與 eBay 歷練,他很有可能也無法分辨 YouTube 是一個多麼棒的創業主意。

也就是說,好的創業機會往往不是你在「外頭」看到的那些,而你所需要做的準備就是讓自己進到「裡面」去。如果你去讀矽谷創業者的故事,大多都有這段幫助他們進到裡面去的過程,無論是到別人的新創公司實習,或是參與別人的創業團隊

所以如果你想創業,但卻沒有什麼好主意的話,與其窩在家裡想破頭,或許你該試試像每個壽司學徒一樣,去別人的餐廳裡,鍛鍊鍛鍊你的功夫與味覺。

___

想了解更多關於陳士駿參與 PayPal 創業與創辦 YouTube 的故事,可以參考 YouTube 你的熱情和直覺

網誌之外,我每天會在 Google+ 上分享許多新發現,歡迎收聽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2012 年 12 月號《30 雜誌》; Photo via ruscoe, CC License)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