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iOS’

想學 iOS 開發?歡迎加入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 #1

March 16th, 2016

AppWorks School

聯合報 (3/8/2016) / 連 13 黑! 出口連 9 個月雙位數衰退

Nownews (2/16/2016) / 電商業績驚人 momo、PChome 創下營收歷史新高

在全球經濟成長停滯,台灣出口 13 連黑的今日,網路與電商仍一支獨秀、持續高速成長 ,方方面面顛覆各行各業。

加入網路,無庸置疑的,是 21 世紀人才更好的職涯選擇。然而,網路需要的人才非常不同,無論是日新月異的開發語言與平台,或是行為標籤、資料科學、成長駭客 (Growth Hacking)、開發營運 (DevOps) 等層出不窮的新專業領域,都讓傳統學校體系難以跟上腳步。

另一方面,2010 年開始,AppWorks 長期推動網路產業在台灣的發展,透過 AppWorks Accelerator 創業加速器AppWorks Funds 創投基金幫助、投資網路創業者,已經支持 EZTABLE、Fandora、91APP、KKday 等超過 200 家網路與電商公司,全體年產值超過 100 億台幣,雇用員工人數達 3,000 人。隨著 AppWorks Ecosystem 快速成長,我們也發現在人才的質與量上,越來越難滿足所有 AppWorks Startups 的需求。

因此,為了幫助年輕人成為新時代網路公司需要的人才,也為了幫助 AppWorks Startups 找到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AppWorks 決定創辦 AppWorks School,專注於新時代 i 人才教育,提供想加入網路與電商的熱血青年,一個與業界高度整合的訓練機構。

AppWorks School 特色

1. 全程免費 / AppWorks School 完全無需學費,也沒有任何隱含費用,你只需帶上一台電腦,其他的交給我們

2. 翻轉教育、重視實作與協作 / AppWorks School 採翻轉教育學習,重視實戰經驗,引導你循序漸進,實作各種功能,與同學合作專案,累積第一手開發功力

3. 同儕、助教一起解惑 / 與一群同儕一起學習摸索,可以提升動力,AppWorks School 助教群的適時協助,更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感

4. 與網路業高度整合 / 由第一線 AppWorks Startups 技術長、高級工程師組成助教群,這些高手除了教程式,也會幫你了解網路公司的文化、組織、工作方法

5. 目標就業 / AppWorks School 的目標在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工作,除了期間的企業合作專案、參訪、實習,我們更將在畢業前協助你媒合,獲得理想職位

iOS Class #1 開始招生,限額 10 位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 #1,將以 Objective-C 與 Swift 語言為主,教學 iOS App 開發,學員將實作功課帶來 AppWorks School,與同儕一起切磋討論,並有助教解答疑惑。iOS 開發者是現在業界最缺乏的人才,畢業後預期將有很好的工作選擇。

申請資格

  • 年滿 20 歲
  • 合法居留於台灣
  • 13 週全程、每週 75 小時參與的決心

申請方式

  • 學習期間:4/11 開學日 – 7/15 結業日
  • 招生人數:僅限 10 人
  • 上課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 178 號 2F
  • 申請方式:按此開始報名

熱情歡迎想成為優秀 iOS 工程師,加入網路公司,開發改變數百萬、數千萬,甚至數億人生活 Apps 的你/妳加入。

更多資訊,請參考 AppWorks Blog

創業 CEO / Dropbox 殺掉 Mailbox、Carousel 隱含的大啟示

December 10th, 2015

Dropbox killed Mailbox & Carousel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探討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前天一早,我的信箱同一時刻出現了兩封 Emails,分別來自 Dropbox 旗下的 Mailbox 與 Carousel 兩個團隊,告訴我他們即將關閉這兩個我在使用的 Apps。

接著一整天,國內外科技媒體紛紛報導了這個事件,有些人說 Dropbox 面臨危機,估值百億的獨角獸恐怕隕落,有些人說他們決定專注、重整旗鼓。

但其實在我看來,這不是一個單一事件。它顯示出來的,其實是 Internet 業界,以及資本市場,近期的巨大結構性權力位移。

用戶數量級的改變

在 2007 以前 Desktop Internet 的世界,全球上網人口約是 10 億,因此如果能拿到上億用戶,那就是天文數字,那之下,數千萬、數百萬,也都是相當不錯的規模。

來到 Mobile Internet 世界,電信商補貼智慧手機、免到府安裝等結構,讓進入門檻大幅降低,因此全球上網人口快速膨脹至 32 億人

而隨著上網人口大增,Internet 服務的關鍵規模門檻也大幅提昇。當 Facebook 坐擁全球 15 億月活躍用戶,WhatsApp 突破 9 億規模,而 WeChat 達到 5.7 億日活躍,一個 1 億月活躍用戶的服務,幾乎是缺乏競爭優勢的,更別說用戶數量級是千萬左右的 Mailbox 與 Carousel。

也因此,1 億用戶的 Evernote 首先發難,2 億用戶的 LINE 也開始停滯,而後 3 億用戶的 Snapchat 縮編,現在 4 億用戶的 Dropbox 也得集中資源趕快跨越門檻。

Mobile 世界的異常寡佔

另一方面,在過往的 Desktop Internet,基於 HTML 的 Open Web 是主流,而網路服務推廣的通路包括 Search、Social、News、論壇等等,非常多元,因此雖然服務的用戶有多有少、公司的力量有強弱,但幾乎沒有人能夠主宰那個世界。

但來到今日的 Mobile,基於 Android 與 iOS 的 Apps 變成主流,而其下載管道也集中在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兩者 [1]。換言之,底層的標準與上層的通路,通通都被 Google 與 Apple 兩家公司所掌控。再加上 Facebook 幾乎佔據了全球上網人口的半數,還掌握了 WhatsApp 與 Instagram 兩大熱門 Mobile Social 產品,所以推廣通路的權力也很集中。

所以如果說之前的 Open Web 是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那 Mobile 幾乎已經成為 GAF 鼎立的三國時代。在這樣的世界裡面,沒有達到關鍵的用戶數量,更是難以生存。

App Store & Google Play

首先,Apple 與 Google 佔據了兩個最主流的 App 商城,主宰了什麼 App 可以上架、被推薦、被找到。因此,如果你的產品與服務,和 Apple & Google 的利益、甚至是價值觀相衝突,那麼 A&G 有各種的方法阻止你被用戶找到、下載、安裝。換言之,在 Mobile Internet 時代,這兩家公司幾乎可以宣判任何網路服務的死刑。

iOS & Android

另一方面,在 Mobile Internet 時代,作業系統集中在 iOS 與 Android 兩大平台,但兩大平台又不單純只提供作業系統。Dropbox 的主服務與 Apple 的 iCloud 和 Google 的 Google Drive 踩線,Mailbox 則與 iOS Mail App 與 Gmail App 重疊,而 Carousel 更是挑戰了 Apple 與 Google 最在意的 Photos App。

在這情況下,不僅兩邊出廠手機,多半會預載以上三組 Apps,讓消費者對於 Dropbox 的三個產品需求大幅降低。長期而言,自家 Apps 與作業系統的整合度,甚至是運用私有 APIs (尤其是 iOS 這邊),都會讓第三方 Apps 處在劣勢。

Mobile 成長趨緩

如果 Mobile 僅僅是暫時的寡佔,那也還好。問題是今年開始,隨著市場飽和與中國經濟降溫,整個智慧手機的成長也開始大幅趨緩。今年 Smartphones 出貨量恐怕只會較去年成長 7-8%,而明年甚至只會有 6%,這樣的成長衰退幅度,是市場始料未及的。

成長趨緩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市場結構的定型。一旦失去成長動能,那麼寡佔就很難被打破。而大風停下來時,沒找椅子的人,就得出局。

資本市場

最後,近期由於聯準會即將升息,資本的觀望氣氛濃厚。除了真正接近「獨」佔的獨角獸,北美的新創公司都開始感受到募資的難度提昇。也因此,近期眾多不上不下的網路公司,紛紛拉緊褲帶樽節支出,準備好度過這場即將來到的冬天。

也因此,Dropbox 斷尾求生的決策不是特例,它反應出來的是底層大環境的變遷。

功能不是產品

在 2011,當整個雲端儲存正要開始蓬勃,但 Apple 卻因為 MobileMe 執行不佳,在這個軍備競賽陷入落後時,Steve Jobs 曾開出條件給 Dropbox 創辦人 Drew Houston,希望買下它、整進 iOS,一口氣趕上進度。

但那時 Dropbox 還如日中天,所以 Drew Houston 委婉的拒絕了 Jobs。Jobs 告訴他,Dropbox 只是一個功能,不是一個產品,而蘋果終將用 iCloud 打敗他。

Houston 當然不信,而那之後的歷史,至少一直到今年中以前,似乎都證明 Houston 是對的。

然而隨著智慧手機的成長趨緩,再加上資本市場的快速冷卻,Dropbox 漸漸失去了繼續維持獨立成長所最需要的兩股底層動能。往前走,如果 Dropbox 沒辦法找到突破,繼續停留在 4 億用戶這個數量,那三、五年之後,它將面臨嚴重的邊緣化危機。

如果這個案例給我們任何教訓,那就是在平台快速變遷、資本充足的時代,是可以挑戰做一個與平台互補的產品的。但在音樂開始放慢前,你必須要衝出關鍵規模,否則就要認命賣給平台。

所以 Dropbox 事件的大啟示,就是這場 Mobile Internet 大航海,真的已經進入下半場了。各位創業 CEO  要更加快腳步,儘快站到一個戰略高地才是。

___

歡迎訂閱我的 MR JAMIE 電子報

[1] 在中國以外的世界

iPhone 6 發表會的最大驚喜:Apple Pay

September 10th, 2014

Apple Pay

台北時間今天早上凌晨,Apple 再次舉行了新產品發表會,以下是看完兩個小時節目後,我的一些感想。

iPhone 6 & iPhone 6 Plus

4.7 吋的 iPhone 6 與 5.5 吋的 iPhone 6 Plus 除了命名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意外。有趣的是去年 Apple 把 iPhone 5S 與 5C 當做兩支產品在賣,但今年如果你點進 iPhone 6 的頁面,Apple 卻試圖讓它感覺像是同一支手機,只是螢幕略有不同。

但這兩支手機事實上不只螢幕的不同,iOS 8 的桌面、鍵盤,以及許多 Apps 在 5.5 吋 6 Plus 上的表現,都會與 4.7 吋的 6 上面有顯著的差異。

例:iMessages 訊息列表中,右方的 6 Plus 將會顯示傳送者的大頭照,而左方的 6 將不會

iMessages on iPhone 6 vs iPhone 6 Plus

Apple 這樣的產品線安排也與 Samsung、HTC 等手機廠普遍把 4.7 吋與 5.5 吋分為兩個獨立次品牌的做法有很大差異。仔細思考 Apple 為什麼要這麼做,我認為應該與被迫推出 5.5 吋手機,卻又害怕傷害 iPad 銷售有關。

如果 Apple 把 5.5 吋 iPhone 獨立成一個產品線,勢必得去強調大螢幕的優勢,因而更加強它的 Phablet 性格。一旦這麼做,就會增加 6 Plus 對於 iPad 銷售量的侵蝕。在平板銷售有可能首度下滑、微軟 PC 帝國正在準備絕地大反攻的今年,我認為這不是蘋果所樂見的。畢竟 iPad 在蘋果想建立的「Post-PC」世界裡面,有重要的第二支腳戰略地位,因此讓它站穩、茁壯,與多賣一些 iPhone 一樣重要。

所以,蘋果選擇了把 5.5 吋 iPhone 命名為 6 Plus,並且在產品線呈現上盡量與 6 靠攏,好讓真的很想買 5.5 吋螢幕手機的人可以得到,但不會讓原本有意願買 iPad 的人認為有了 Phablet 後就不需要 Tablet。

Apple Watch

相較於 iPhone 6,Apple Watch 這次的保密算是相當成功。不過看完了近一個小時的介紹,這支手錶除了各式錶帶的磁鐵扣環讓人欣賞之外,所提出的功能與價值可以說是「實用」、「貼心」、「小創意」,但缺乏大驚喜。倒是這樣小的尺寸卻提供這麼繁多的功能,很快還要開放 App Store,讓人相當擔心它的電池壽命。蘋果在發表會上完全不提這個議題,會後也不正面回答記者質問,更是讓人感覺瓜田李下。另一方面,這支手錶將會趕不上今年耶誕佳節,發表後也不提供可工作的版本給記者體驗,也暗示了它的開發、生產進度離 Market-Ready 還有一些距離。

Apple Pay

雖然 iPhone 6 與 Apple Watch 都相當可以想像,但這次的發表會,我認為,卻有一個極大的驚喜,那就是 Apple Pay,沒錯,一個在台灣會被說是非法吸金的「第三方支付服務」─ 再次強調,我很厭惡「第三方支付」這個標籤,因為它過分強調了「安全」,但卻忽略了金流服務重點是「方便」的這個本質。

而方便正是 Apple Pay 整體服務的設計重點,有多方便?請欣賞 Apple 為它拍攝的付款體驗影片

在這麼容易的付款經驗背後,是一連串完整的思考。使用者先拍照儲存他的信用卡在手機,需要付費的時候,iPhone 先透過指紋認證你的身分,再透過 NFC 把 (一次性的) 信用卡資料傳給商家端的 NFC 訊號接收器。

Apple Pay -- add a card

Apple Pay 利用了 iPhone 6 (即將擁有) 的龐大用戶基礎、內建的指紋辨識能力,以及商家端既有的 NFC 信用卡掃描機台 (美國境內約有 22 萬家),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突破雞蛋問題,得到廣泛的採用。也因此今天 Apple Pay 發表後 Amazon 的股票應聲下跌 3.7%,反映出市場認為消費者將會大幅透過 Apple Pay 付費,迫使 Amazon 必須合作,因而減損 AMZN 最後一哩地位的期待。

Apple Pay Doesn't Know

另一方面,當 Google Checkout、Tenpay、Alipay 都把金流服務視為取得關鍵用戶「外部」交易資料重要管道的同時,Apple Pay 主打的居然是完全的隱私。在今天的發表會上,軟體副總 Eddie Cue 非常用力的強調 Apple 不會知道你買了什麼、多少錢、在哪裡買。

換句話說,雖然切入金流,Apple 不但不賺取過路費 (Apple Pay 只是取代消費者端的信用卡,但商家端收單的還是原本的銀行),也完全不碰你的數據。雖然金流代表的是巨大的商業價值,但 Apple 決定全面跟銀行合作,讓銀行去賺這些他們本來就擅長錢,而 Apple 自己則要繼續專注在賺硬體、軟體錢上面。

這當然是 Apple 減法哲學的體現,與阿里巴巴的金融大戰略卻形成了顯著的光譜兩端。金流是這麼重要的資料,Apple 這個處理方式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機會與挑戰,五年、十年之後會演變成什麼樣的光景,其實非常令人好奇的。

無論如何,以上就是今天看完發表會後的種種想法,提供給你參考。

延伸閱讀:Apple Pay 的縝密布局

___

別錯過我在 Facebook 上的更多分享

©2024 MR JAMIE.
網站由 Allen Hsu 設計 | Logo 動畫由 Wen Chen 完成